何谓诗眼?
诗眼亦称句眼,与古典诗词词性转化(词类活用)关系密切,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应用极为广泛。诗眼之说,最早源出释保暹《处囊诀》,其云:“诗有眼,贾生《逢僧诗》:‘天上中秋月,人间半世灯。’‘灯’字乃是眼也。又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乃是眼也。又诗‘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字乃是眼也。杜甫诗:‘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移’字乃是眼也。”古人追求“置字”精当,以“一字之工”振聩全局,范温《潜溪诗眼》云:“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两字,亦焉得为佳句也哉……”
托名袁枚《诗学全书》云:“诗句之中有眼,犹弈中(注:围棋)之有眼也。所谓眼者,指玲珑处言之也。学诗者当于古人玲珑处得眼,不可于古人眼中寻玲珑。穿凿一二字,指为古人诗眼,此乃死眼非活眼也。诗眼用实字,自然老健;用响字,自然闳亮;用拗字,自然森挺,学者最宜留心。”诗眼于诗句中,处于关键部位,为千锤百炼之关键词,亦为诗思展开联想之激活点。所谓“一字之工”,无外乎关键词能于句式构架中担当撑柱之任,化腐朽为神奇,引凡语简言至情致无限。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1)诗眼类别
诗眼常用实字(名词)、动状字(动词、形容词,“虚活”类,准实字)充当,置于句中谓语部位。如杜甫《禹庙》中“云气虚青壁,江声走白沙”句之“虚”、“走”,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句之“寒”、“老”,李攀龙《怀宗子相》中“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句之“书”、“雪”,李贺《唐儿歌》中“一双瞳仁剪秋水”句之“剪”,白居易《琵琶行》中“梦啼妆泪红栏杆”句之“红”,等等。
古典诗词致力于追求句意的生动性,即灵动之美,更追求句式构建的陌生化,以强化句意的新鲜感,引人入胜。古典诗词动态美与陌生化之呈现,除动词反常谬理修辞外,多借助于词类活用,而词类活用现象大多发生在谓语部位,且基本以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主,其前提是使用之词当具备词性自由转化之性能。如形容词之活用,孟浩然《游秘省》中的“微云淡河汉”,杨万里《秋日抒怀》中的“一叶静边秋”,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荆扉深蔓草”,李益《同崔颁登鹳雀楼》中的“汉家箫鼓空流水”,冷月习作《忘情鼓浪屿》中之“何处琴声幽夜月”,“淡”、“静”、“深”、“空”、“幽”在谓语部分被活用为动词,同时保留形容词之性质表现,双性皆用,给人以微妙之鲜活感。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名词活用,如袁枚《借病》“细雨苔三径,春愁笛一枝”句中“苔”、“笛”转化词性,活用为动词,使“细雨”、“春愁”更为立体、具象,超越静态叙事,呈现出灵动鲜活之动态美。另如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中的“草没河堤雨暗村”,许浑《别刘秀才》中的“更携书剑客天涯”,黄周星《次韵王于一述梦见僧》中的“瞿峡云千舫”,“雨”、“客”、“云”名词活用为动词,名物性状与动感叠加,句法同然。
“诗眼”虽多以实字担当,亦不尽然。罗大经《鹤林玉露》:“作诗要健字撑住,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柱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岂’与‘应’乃斡旋也。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即构句当用健字---实词担纲,如‘入’、‘归’、‘贫’、‘老’,使诗句立得住,站得稳,也需用活字---虚词来斡旋,如‘何’、‘且’、‘岂’、‘应’,使句子灵巧不致板滞。杜甫《日暮》“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上兜率寺》“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瞿塘两崖》“入山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腾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构句灵动至极,皆为虚词斡旋之工。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2)诗眼运用
修辞谬理组句借助诗眼作用,能更为强烈地显示出不可思议之陌生化审美效应。
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动词构成之诗眼无须词性转化,但须以谬理连缀,即颠覆主语与宾语之间的逻辑修辞关系,将二者硬性连缀,凸显诗眼之存在。诗眼的组句功能总是被宿命地赋予反常、新奇、陌生化之定位,从而使句中“被物化之意象”得到深动的浮现。
如杜甫《禹庙》中“江声走白沙”句,诗眼处动词“走”硬性将“江声”与“白沙”连缀,江浪行岸,推沙发声,“江浪走白沙”被拟喻成“江声走白沙”,意象受感通(视听转换)作用得到更为生动的浮现。陈与义《巴丘书事》“十月江湖吐乱州”句,“吐”字将“十月江湖”生命化,“乱州”亦被拟喻为能被“吐出”之物,“水落而州出”之意象被十分灵动地呈现出来。
用动词充当诗眼的修辞谬理组句利于心理意象的浮现,常用于主体内心情思的隐喻表现。岑参《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句,分别借诗眼“燃”、“捣”在“孤灯”与“客梦”、“寒杵”与“乡愁”之间硬性建立施受关系。“客梦”、“乡愁”为抽象之内在情思,借“孤灯”去“燃”“客梦”,让“寒杵”去“捣”“乡愁”,以变形具象的灵动显示,使其凝定为隐喻意象而使主体孤栖之思、羁旅之感得以生动体现。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吴融《秋色》“蔓草含烟锁六朝”,着一“锁”字,将一缕涵盖宏伟历史画卷之主观情思转达出来,借以抒发家国兴衰、沧海桑田之生存感慨。黄甫冉《归渡洛水》中“暝色赴春愁”之“赴”字,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之“减”字等,皆采用本色动词作诗眼,借反修辞逻辑之隐喻化策略构成意象,达新奇之审美效应。
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形容词、名词构成之诗眼,涉及词性转化。古典诗词词性转化具有相对性,其“根性”大多残剩,词类活用时会呈现“两性”间(形---动,名---动)的徘徊特质,陌生化刺激联想会较“单一构成诗眼”之动词曲折复杂,其拟喻化意象隐喻之内容亦较动词更为丰富深刻。
形容词充当诗眼构成的修辞谬理组句的句法,适应于对拟喻意象作高层次的凝定。王维《山中》有“空翠湿人衣”一语,纵使色漫山峦,碧翠遍野,如何湿人衣衫?自然是反常句式。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构成之诗眼“湿”硬性让“空翠”与“人衣”建立起主宾间施受关系,借助视觉与触觉之感通,折射出内在心理感觉之隐喻,从而感发出因山景引致的主体愉悦感。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蒋珊渔《清河旅次》中有“河声寒落日”一语,反常至奇,“河声”岂能使“落日”生寒,但当夕阳在暮烟弥漫的秋河水声中缓缓西下时,会使身临其境者寂寥的听觉感与苍茫的视觉感相叠印,润育出萧瑟悲凉之情思,以致“落日”生寒,凝定之意象变形出奇,却能使主体心境获得深层次的隐喻表现。
名词充当诗眼的修辞谬理组句句法,适应于对拟喻意象作多角度的凝定。袁枚《借病》有“春愁笛一枝”,“笛”为诗眼,愁以“枝”计,春愁被“笛”吹出了“一枝”,出奇的陌生化刺激效果,展示出笛韵春夜莫名的惆怅境界,其句法特定的审美价值源自“笛”的“双性”功能。诗眼“笛”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由于残留着名词“胎记”,组句除却“春愁笛(了)一枝”涵义外,还能兼备多重语意诠释。如“春愁(是)笛一枝”、“春(是)愁笛一枝”、“愁笛(是)一枝春”、“春笛(是)一枝愁”等等。温庭筠《送僧东游》中有“灯影秋江树”,秋乃由名词转化为动词之诗眼,“灯影秋(出了)江树”,迷离灯影岂能发出“秋”之动感于江树,谬理组句。然秋夜渔火一点,映照江树孤影,自能引发离人萧瑟凄清之秋色情味。“秋”之名词特性所呈现出的空茫寂寥感与“灯影”应合,其“双性”特质亦能深化临江寒夜残叶飘飞的衰颓苍凉感,凝定之意象呈现出隐喻的多义性能。除“灯影——秋(了)——江树”涵义外,如“灯影(中的)——秋(是)江树”、“江树(的)灯影——(是)——秋”、“秋(是)——江灯(里的——)树影”等等,语意层叠,奇幻生姿,充分展示出名词词性转化过程中对拟喻意象的多重凝定。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诗词创作语言技巧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