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初三学生时不时不去上学,父母很苦恼,相互抱怨指责,对孩子的评价也相差很大。
在爸爸看来,孩子就是个问题孩子:自私、懒散、不听话、不体谅父母。
在妈妈视角下,孩子除了不爱读书,其他还不错。
同一个孩子,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里为何有这么大的不同?
心理学上说,人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折射。
为什么父母看不顺眼自己的孩子?
教育专家分析,大人总看孩子不顺眼,有时候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
1.父母过分焦虑
知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提到过父母的“分离焦虑”。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会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子女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能自己做主,这时父母就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感觉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逐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小秘密,这种“分离”会令父母们紧张、焦虑,于是对孩子们的态度也会更加地苛刻。
另外,父母在潜意识中对人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危机四伏,而孩子还不懂得外面的世界,所以父母便会把担心和畏惧投射在子女身上。
他们害怕孩子们重复走上自己过去的老路,害怕孩子会吃苦,所以会对小孩要求过多。
那些越是自己成绩不好的父母,越会要求孩子能好好学习,学不好就担心孩子的将来。
2.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待
中国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长大,付出的成本相当高的,有些家庭甚至是为了孩子倾其所有。
高投入、高成本相对应的则是“高回报”。
在孩子幼年时期,由于他们的自理能力有限,父母对孩子犯错的容忍度会相对较高。
伴随着孩子长大,父母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越来越多,他们对子女的期待值也会随之增加,对孩子的标准和要求也会变高。
其实有时候并非是孩子有问题,只是因为没能达到父母自己的期待,所以父母才会失望、愤怒,处处看孩子不顺眼。
教育学家们指出,很多亲子矛盾的产生,都是源自于父母不懂欣赏,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这其实是一种病。
比起小孩,父母可能更应该被教育。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处处挑剔,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掌控他们的每一个成长动态。
正如有句话说的,没有满身缺点的孩子,只有
作为父母,学会先把自己修好,自己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自然而来影响着孩子。
正如有句话说的,没有满身缺点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想要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积极向上的孩子,父母一定让自己保持较高的能量。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很认同一句话: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认知和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消耗孩子的成长能量。
而是用心滋养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较高的能量,从而为孩子续航,为家庭扬帆。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学习型“、”成长型“的父母,学会倾听和接受孩子的想法,用一颗包容、尊重的心来爱护孩子,陪伴他们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