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6月10日,星期六
书名《洪业:清朝开国史》
作者:美国著名中国历史学家魏斐德
类别:历史
今日分享: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9月30日。临终前他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相反,他的遗训是警告诸王,即八贝勒,永远不要让他们当中的某个人成为独裁者。努尔哈赤死时,共有四大贝勒,都是这位金汗的子侄。论年龄,代善最长,其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其中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旗,因而实力最强。年长的贝勒代善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在其儿子的帮助下,代善提议由皇太极继承汗位,比皇太极年轻的宗族成员,都要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回报,皇太极当众向其三位兄长下拜;在正式场合,则四人同座。于是,一种集体统治格局果真形成了。不过,这是一种令人不安因而难以持久的政治安排。努尔哈赤第三子莽古尔泰,认为应由他而不是其弟来继承汗位。而皇太极则因集体统治对他的约束感到烦恼,正在另寻良策,以使自己真正凌驾于其诸兄之上。
1. 汉族合作者:皇太极在辽东汉人中找到了一种依靠力量。他宣称以往三年对辽东汉人的屠杀,是违背治国之道的行为,并将之归咎于其父努尔哈赤,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汉人地位和经济条件,同时还开科取士,从俘奴中选拔官吏。作为回报,汉族合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将大权集中于皇太极手中的改革建议。
2. 大凌河之围:大凌河城是明朝在东北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有着坚固的综合防御工事。总兵祖大寿是城中最高将领,也是著名的沙场老将。1631年9月1日凌晨,即后金铸成葡萄牙大炮仅七个月、沈阳设置六部仅四个星期之后,皇太极便率领满、蒙、汉大军共2万人,分两路集结于大凌河城下。皇太极对大凌河的防御情况进行了侦察,次日,便召集贝勒大臣们商议对策。最后决定,由满洲军对大凌河城进行长期严密的包围,由佟养性率汉军携“红夷”大炮扼守大凌河通往泉州的要道。同时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掘出一条宽5尺(1.8米)深7尺(2.5米)的壕沟,以防城内明军逃走。先破台堡,后以1:6和1:35的人员劣势阻击明朝援军,同时对各台堡将领和祖大寿进行劝降。皇太极设计引诱祖大寿出城,祖大寿中计后信心受挫,紧闭城门,不敢再出。1631年10月19日,张春率百余名战将和四万步骑再次救援。但张春等34人被俘。
3. 祖大寿降金与复叛:皇太极令归降的将领拟好招降书,送至祖大寿,被祖大寿拒绝。皇太极又亲书一封,历数之前招降后恩养之人,以及如果投降将不再屠杀城内军民。同时,皇太极决定攻打最大的台堡-鱼子嶂台,1631年11月5日,王景弃台出降。这次胜利,让皇太极部获得了至少一月有余的粮草供给,但城内祖大寿部陷入了骇人听闻的艰难境地,饿死者甚多,战马被杀充饥,甚至开始有计划地杀人为食。祖大寿在皇太极“成大事”“攻锦州”的激励下降了,并且将家人留在后金后带心腹计攻锦州,但祖大寿进入锦州后并未攻城,皇太极发现被祖大寿骗了。
4. 边民与海盗:虽然祖大寿背叛了誓约,但其他大凌河降将包括祖大寿的子侄仍然忠于后金,并为最后征服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5. 皇太极称帝:1634—1635年间,后金征讨察哈尔部的胜利,还有一项始料未及的收获,即夺取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意味着皇太极可以自称为成吉思汗及元朝皇帝的继承者了。
6. 攻克松山:各路明军在大雾弥漫、海岸环绕的山地集结后,与其说是一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几乎没有统一指挥的意识。他们匆忙扎下了七座各不相连的营寨,又未制定协调作战的计划。9月23日,明军惊悉清朝皇帝已亲率大军抵达锦州、松山之间,绵亘驻营20里。恐慌气氛笼罩了明军营地。次夜初更,清军发动了进攻,明军大败。洪承畴被俘。
7. 洪承畴之降:松山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过了两年多,人们才得知他其实还活着,并已投降了清朝。
8. 锦州的陷落:在松山陷落时被俘的明朝官员中,有祖大寿之弟祖大乐。锦州被围后,祖大寿曾与其子侄隔城相见,他们请求祖大寿投奔清朝,与家人团聚,但这位老将仍坚守不降。得知松山已陷,其弟也已降清之后,祖大寿终于决定履行多年前许下的诺言,为清军打开锦州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