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一章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无,名⑦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⑧。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⑨;
常有欲,以观其徼⑩。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表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
②道:本义,道路,规律;引申为"探知(真理),讲解(规律),说明(道理)"。
③常道:恒常的道,恒久不变的大道,永远不变的规律。
④名:言说事物本质特征的名称或概念。
⑤名:取名,命名,称呼。
⑥常名:恒常的名,恒久不改的真名,永恒不变的名称。
⑦名:动词。表述、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某种状态。
⑧母:本源,本体。
⑨常:同"尝",尝试,试着。妙:玄妙,深奥。
⑩徼:边界,轮廓。引申为"用途"。
译文(直译):
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都可以进行探求、论述、讲解,却没有恒常不变的规律;
世间万物本质本源的属性,都可以进行定义、命名、取名,却没有永久不变的属性。
用"无",表示宇宙、天地最初的(外在)状态,即空、混沌、朦胧、虚、静、无形;
用"有",表示世间万物最根本的(内在)属性,即存、明晰、清楚、实、动、有形。
因此,
尝试着使用"模糊、放空自己主观看法或念头"的方法,来找到事物变化发展的真正规律;
尝试着使用"明确、清楚自己主观目标或想法"的方法,来发现事物属性特点和最佳用途。
"尝无"与"尝有"这两种方法,来源相同,但是名字却不同,都可以称作"玄妙、神奇";
这玄妙又神奇的方法,可以称之为领悟世间"玄妙的大门"。
经书新解:
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但是这个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
万物的所有属性,都有方法命名,但是这个名字也不会一直不变。
就好比"天体运动",我们能够描述的都是大体上的运动规律,
而实际上天体运动规律时刻在变化(虽然可能变化是细微的)。
宇宙诞生之初的外在状态(宏观看),是静,是无形,我们用"无"来表示这种状态;
世间万物本质的内在属性(微观看),是动,是有形,我们用"有"来表示这种属性。
想要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需要尝试抛开主观的偏见或念头,才能获得更真实的结果;
想要知道事物最佳的用途,则要试着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举个例子:
分析规律,需要客观(草叶易划破手指,非其坚硬,是因为锯齿边沿);
对事物安排用途,则需要将物品的属性和主观目标结合(金属坚硬,可以制刀)。
人们更容易被已知的理论、知识、概念所影响,从而难以接受新的观点、态度等,这是分析规律时最大的障碍,要想获知真实的规律,就要破除现有的成见;
要想合理使用资源,则需要我们对资源的属性进行分析,并且将属性对应到我们的实际需求(也就是目标),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资源利用。
分析规律和安排用途的两种方法(尝有)(尝无),也就是宏观/微观分析法,来源相同,但是名字却不同。这种玄之又玄的方法(将宏观/微观方法巧妙结合使用),便能够打开一切玄妙之门(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答案的方法)。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