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毛主席英语老师后人:12岁公派出国留学,和陈凯歌纠葛最深

毛主席英语老师后人:12岁公派出国留学,和陈凯歌纠葛最深

作者: 兮言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20-11-25 03:31 被阅读0次

一个人身上带着无数标签,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红二代,

名门痞女,

中国最后一个名媛之女,

陈凯歌前妻,

中国设计教母,

毛主席英语老师后人

……

标签多了,有时候就连做自己,都觉得倍感压力。

前一阵子,小兮曾经写过曾国祥花了20年撕掉自己身上“曾志伟之子”的标签并证明自己。

今天要写的这个人曾经坦言:我半辈子都活在撕标签上。

她就是备受争议的59岁女人洪晃

洪晃并非娱乐圈中的人,可她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前夫,叫陈凯歌,没错,就是《霸王别姬》的导演陈凯歌。

陈凯歌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洪晃生在中国,长在美国,本来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人,偏偏因为一部电影走到了一起。

离婚多年后,却又时常因为各种争议,被网友放到同一个平面上进行讨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

洪晃拍了一部电影,原名《谁睡了我的老公》(后更名为《无穷动》),电影中的种种迹象,让网友一度臆测她是在暗讽陈凯歌就是那个“中国艺术家”的时候,她会说:电影里人物说的话叫“台词”,千万不要想太多哈。

这样的解释,其实很不“洪晃”,反倒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

也是同一年,陈凯歌拍了一部“大片”《无极》被群嘲,有网友将电影剪辑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怒而对该网友诉诸法律。

面对此情此景,洪晃在博客中写文《前夫与馒头》嘲讽:“宰相肚里能撑船,陈凯歌连个馒头都放不下。”

这两人自从有了牵扯,在后续长达数十年里,虽然离了婚,但关系却更“紧密”了。

她身上最难以忽视的,也确实是“陈凯歌前妻”这个。

不论是他们俩的行为举止容易招致揣测,还是他们的关系容易引来媒体的高谈阔论,这一切,都在无形中,让这个标签越发鲜活。

198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准备筹拍根据《深谷回声》改编的新电影《黄土地》。

只是,缺个合适的导演。

已经拍过《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张艺谋想到了当年自己曾经请教过的导演系同学陈凯歌,并推荐了他。

此时,陈凯歌正在人才济济的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怀才不遇,苦无出头之机。

广西电影厂以4倍的工资借调陈凯歌,于他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他去了,顺道带去了自己在恋爱之余改编的剧本《孩子王》,奈何题材过于沉重,广西电影厂没有同意拍摄。

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同意拍摄《黄土地》并到陕西采风取景。

陈凯歌是北京大院里的孩子,在北京大院里生活了十多年,后来因“十年运动”下放到云南的边陲之地里。

他从没领略过大西北黄土地的风土民情,被这种情绪深刻震撼了。

这样的震撼,直接投射到了他和张艺谋拍摄的《黄土地》里。

在这之前,身在美国瓦瑟学院读大三的洪晃,为了方便来往于国内外,刚和大学校友登记结婚,顺道拿到了造福陈凯歌一家的美国绿卡。

1984年,洪晃大学毕业,《黄土地》上映,陈凯歌名利双收。

他成了电影圈新人导演中的香饽饽,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欢欢喜喜地迎了回去。

事业有成,接下来,就该考虑一下人生大事了。

毕竟,陈凯歌也三十好几了。

只是,他的婚姻并不长久,有一个说法是,他当时的妻子执意出国定居,可陈凯歌的根在中国,他的事业追求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展现。

两人僵持不下,最后离婚,各自安好。

而远在美国的洪晃,却没有走父母安排的“外交官”从政之路,反而成了一家外企驻华代表,并于1985年回到了国内。

事实上,此时的洪晃在美国已经待了十多年了。

洪晃,出身于外交世家,祖上几代人都声名显赫。

她的外祖父是著名的教育家章士钊,曾资助过毛主席,也曾当过孙中山的秘书长。

母亲章含之是毛主席钦点的英语老师,更有“末代名媛”的美誉。

生父北大经济学教授。

继父则是著名的外交官乔冠华(就是我们课本里那个在联合国大会上放声大笑的男人)。

为了让他们一大家子住的舒适,周总理甚至为洪晃的外公特批了一座院子,即北京史家胡同51号的四合院。

那些个北京大院,素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不为别的,只因为在那些胡同大院里,历来住着的,不是高官,就是德高望重的名人。

换句话说,在这些院子里的,是资源,是经济,更是人脉。

洪晃从出生开始,她身上就带着一个无法忽视的本质:阶级。

又或者说,是“阶层”更准确一些。

这是她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正因为这个优势,12岁那年,当她以高干子弟公派出国留学的时候,电影世家出身的陈凯歌却还在云南垦荒当兵。

在三观还在成长期的时候被送到了国外“喝洋墨水”,加上父母离婚的事成了她心里头的疙瘩,洪晃本就外放的个性,一下子便压不住了。

她顺应当地的时尚,穿牛仔裤,也穿洞洞裤,喜欢标新立异,更喜欢口无遮拦,性格大胆张扬。

外婆和母亲有的那种精致的“名媛”日常,她统统没有。 

婚姻观,事业观,人生观,样样都与众不同。

见多了好莱坞大片的洪晃回国后,被陈凯歌的《黄土地》震撼住了。

她不明白,原来艺术还能这样,就像一首诗,不断地骚乱着她的心房。

也因此,她迷上了《黄土地》的导演陈凯歌。

借着某次契机,她认识,并开始倒追陈凯歌。

一个要钱有钱,要资源人脉有资源人脉,思想前卫,性格活跃跳脱的女人落在陈凯歌面前,说不动心是假的。

很快,两个人就住到了一起。

陈凯歌是一个内心住着一位诗人和小男孩的男人,他有着诗人的浪漫和温暖,更有小男孩的俏皮可爱。

他会给洪晃编故事,会给洪晃带黑色幽默的片子,会在语言上模仿伍迪·艾伦,甚至愿意在外形上作出改变,以迎合洪晃的审美兴趣。

小两口之间抖机灵,百无禁忌,闷骚了几十年的陈凯歌,在洪荒面前,彻底放开了自己。

1989年,两人领了证。

之后,有家华人报纸刊登了他们的结婚消息:“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外交家章含之的女儿嫁给了著名导演陈凯歌。”

一个婚讯,三个“著名”,圈出了她人生里的三个关键标签,唯独,不带“洪晃”二字。

这样的一则婚讯,像是一种烙在骨子里的耻辱,尤其是心高气傲,却又离经叛道的洪晃,更是难以接受。

可她不知道,正是她跟陈凯歌的这一段牵扯,让她在后面的数十年里,顶着“陈凯歌前妻”的身份,被媒体一次次追逐。

很多人甚至忽略了她本身其实也不差。

否则她不会以学霸之姿考入瓦瑟学院,和肯尼迪夫人,安妮·海瑟薇成了校友,甚至拿到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她也不会在国人年薪只有一千多的年代,拿着几十万的年薪招摇过市,回到中国,坐在一张张谈判桌上谈生意。

她更不会有这个底气挑战国人的性价值观,甚至直接上手写出《女人一辈子该睡几个男人》和《男人分两截》的文章。

可她跟陈凯歌的这一段,到底是没变成娱乐圈的佳话,反倒更像是一个时不时被拿出来调侃一下的笑话。

诚如前文所说,陈凯歌的根在中国,所以,回国是陈凯歌的必选项。

尤其是当他耳朵里听着自己自编自导的《孩子王》被嘲讽为“金闹钟奖”作品,他必须回去,一雪前耻。

所以,不久后,他带着《边走边唱》归来,但两夫妻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4年后,陈凯歌最辉煌的时候,他们红本变绿本,离婚了。

没有多余的解释,只有一句话:“他看着我难受,我看着他也难受,既然这样那就别在一块儿过了。”

同一年,她嫁给了一个法国外交官,开启了短暂的第三任婚姻。

距离她所说睡5个男人才正常的情况,还差2个。

后来,洪晃厌倦了原本“满身铜臭”味的工作,在发小李国庆的撺掇下,办起了杂志却又因为杂志出版的种种问题,举步维艰。

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她已经办起了3本杂志:《iLOOK世界都市》、《青春一族》、《名牌世界乐》。 

但无一例外,她的杂志,都掺杂着她自由,率性的底色和人生态度。

之后,她在办杂志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涉足时尚界,偶尔,也到电影圈溜达一圈,发散一下表演欲。

2004年,洪晃被评为亚洲最著名的四个媒体人之一,是中国大陆唯一入选人。

当然,除了写博客,她也写小说。

不写贫苦大众,不写底层小人物,她写的,是这个社会上的空白阶层,用一些张狂的笔触,将所谓上流社会里那些不太光彩的一面,写了出来。

不求文笔多好,但胜在真实。

为此,她甚至坦言,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写作。

洪晃的一生里,长长的二三十年里,都在脱离上一代给自己带来的那些标签化的东西,一家子都从政,希望她也走这一条路。

可偏偏,她越走越远:“我花了20年的时间向我妈妈证明,我没有给她丢脸,也花了20年时间向我自己证明,我能够走自己的路。” 

就连章含之在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也直言:“洪晃的成功超出了我的意料。”

洪晃这样的一个女人,超出的,何止是她母亲的意料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主席英语老师后人:12岁公派出国留学,和陈凯歌纠葛最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dg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