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士志于道

士志于道

作者: 水冰知间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23:54 被阅读0次

1、儒家思想于“人与”文艺复兴的区别: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儒家理解的以“人”为本,跟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不一样。儒家的人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他背后还有天命的支撑。而文艺复兴所强调的是“人”自身就拥有强大的主体性。

儒家思想中,天不仅有意志,而且道德感更强了。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德性之天”。经过孔子的转化,天命就不是一个神秘的、只能靠占卜来猜测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可以知道的东西,因为它和人在道德上是相通的。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这个意思。

2、君子儒:儒生本来是祭祀中的一个职业,专门负责教人怎么行礼。到了西周末年,许多儒生就把教人周礼当作饭碗,混口饭吃。孔子很鄙视这帮人。在他看来,这帮人只懂外在的规则,没有什么内在的自觉,这就把周礼降格了。孔子觉得,真正的儒生应该要有仁的自觉。他把没有仁,只是靠教周礼谋生的儒生,叫作“小人儒”。而他自己要培养的学生是另一种儒,叫“君子儒”。儒家士大夫的性格就是既要站在世俗权力之外,又要对等地去批判世俗权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小人儒”和“君子儒”的区别。一个“君子儒”,要跳出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关心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事。

3、士志于道:士,我认为是内心有道德、原则,有深刻“仁”的自觉的人。道,我理解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大格局、大情怀,且更偏重于奉献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一个人点评不错:这里我理解的士是读书人,这里的道呢是指大的志向。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大的尺度去规划人的一生,确定一个大的目标和方向,那么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就很容易克服,而不会患得患失。以天下为己任,表达的是大的格局和情怀。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中提到,“大凡忧患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当你跳出自身利益而从全局来思考的时候,这些“成败得失”都化为磨刀石,磨砺我们的意志和心性。

疑惑:另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把集体利益看得很重的,这个我怎么去辨析?现阶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众多,又如何去取平衡?

相关文章

  • 士志于道

    1、儒家思想于“人与”文艺复兴的区别: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儒家理解的以“人”为本,跟西方...

  • 士志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立志求道,却以破衣粗食为耻,那就不值得和...

  • 士志于道

    士志于道 《论语》里仁篇第9章里孔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一个士人,有志于道...

  • 士志于道

    农历二月,草长莺飞,柳醉春烟。一日上午,孔子高坐杏坛,坛下弟子围坐。以颜回,子路,子贡为首,子夏,子张,曾参诸弟子...

  • 士志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读《论语》70 | 士大夫文化的的初级现象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志于道” 道上篇已经讲了。有志于道的哪些人又是怎样的...

  • 另类论语之士志于道

    今天看论语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核心字和生僻字解释 士志于道:就是君子立志于行,...

  • 娜·日更一抄 DAY 74 《论语》“士志于道”

    ✍️日更一抄 Day 74 “士志于道”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

  • 《论语》里仁篇9/26

    2021.10.20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 圣人言:士志于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直译,就是说有志之士,虽德佩道深,志向远大,但不能安于贫贱,追求衣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士志于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ea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