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害羞吗?

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害羞吗?

作者: 火鱼鳗酥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20:26 被阅读110次

    ​ 

    经常有英语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这些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要自信,要大胆,不要害羞”,并且告诉学生“多开口讲就能学好英语”。然而这种鼓励往往没有什么效果。

    即便学生终于开了口,讲的英语往往也错得离谱。但老师为了保持住学生的积极性,通常只表扬不批评,甚至不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这样做的结果:英语课堂变成了强化错误的课堂,学生的中式英语在老师的表扬声中一步步定型。

    这些老师犯了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错误。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为什么一定是因为TA害羞呢?为什么不是因为TA不会呢?

    不管是学习母语还是外语,学习者在开始都会有一个沉默期。在这个期间,学生要接受足够质量和数量的语言输入,等到量变促成质变后,学生才会愿意开口讲话。

    所以学生不开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给予学生足够质量和数量的语言输入。聆听学派认为,现行外语教学模式中,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输入训练(即聆听)远远不足。也就是听得太少,听得太差。

    而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输入训练(也就是阅读训练)占据了大量的课时。可惜人的大脑并不会将文字当作人类的语言来对待,再多的阅读训练也不会激活大脑的语言习得本能。

    我们的阅读训练,经常是一篇课文讲3天,甚至一个星期。为什么不可以一段录音听3天?一段录音听3天,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只有在语音的反复刺激下,人的语言习得潜能才能被激活,而这种潜能一旦被激活,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能量!

    顺便说一下,一段录音听两遍的那种练习。不叫聆听,叫听力。而听力训练,不是合格的语言输入训练。

    附录:关于语言学习沉默期

    对待“沉默期”,国外早就做出了许多研究,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首先Gray(1975)对以西班牙语为外语的儿童做了为期五个月的研究。实验组头14周内可以不说话,即允许沉默期的存在,但得用身体语言如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理解与否。与此同时,对照组在这期间被要求尽量开口说话,即几乎不允许“沉默期”存在。在接下来的7个星期内,对实验组仍然不作说的要求,但Gray发现实验组在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同样,Postovsky(1974)对一群学习俄语的学生进行试验,他们集中进行为期12周、每周6小时的强化训练,并以听说法为教学模式,实验组开头4周可以不开口说话,但要求把答案写下来。在4周后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考试中,实验组均表现出色。在12周后的听力测验中,实验组的听力成绩也超过了对照组。Varvel(1979)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来自台湾的女生课堂上一连几周不开口说话,回答问题也像是自言自语,然而却表现出对课堂的喜欢,学习态度积极。到第9周后,这个女生一下子坐到了课堂前排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发言,并能帮助其他人学习。

    上述例子表明,“沉默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沉默期”只不过是学习者个人的准备阶段。习得者利用这个阶段进行大量的输入,做厚积薄发的准备。一当各种条件具备,“沉默期”便被打破,习得者便进入了二语习得的“说话”阶段。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允许“沉默期”的存在不但不影响学生的语言进步,反而有助于其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Krashen et al(1981,1982,1983)和Dulay et al(1983)等人呼吁要尊重二语习得者的“沉默期”的缘故了。

    来源:尹枝萍 .外语学习中的沉默期的成因探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害羞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ep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