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失去20年的日本

失去20年的日本

作者: 王司徒下路对线 | 来源:发表于2017-10-18 23:20 被阅读67次

    最近无意中看了一篇关于日本的失落和日本匠人精神的文章,文中隐约能看到作者对匠人精神的对日本的现状的关联。出于好奇我也找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书籍比如《失去的二十年》。我也以该书为主线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下。

    匠心匠人

    说到日本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彬彬有礼的礼节,整洁的生活环境,动漫还是Sony、松下。总的来说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这样定性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而且在现在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极端主义思潮开始在大环境下日本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社会撕裂。但有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日本现在衰落也是真实存在的。其实用衰落有点夸张,日本的衰落主要是在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国家的高速发展所对比出来的。以及在核心产业的竞争力不足被中、韩国家紧紧咬着不放的大环境下的结论。

    记得在国产手机刚刚起步的时候,都以能用到日本企业的高品质的屏幕和元器件而大肆的宣传,可见当时日本企业的技术含义和市场认可度。可是如果你留意最近的小米,魅族等的新品发布会日本企业的元器件不在成为厂家宣传的黑科技。可是我们不能否认日本还是一个很厉害的国家。日本自1968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保持到被中国超越,而我们中国成为世界老二也才在最近几年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的能力还是不容小觑。(这里面的对比没有把苏联算进去)

    1.广场协议,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慢车道的起点。

    说起广场协议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中国内部不管是大学名师还是市井百姓一说起日本的衰落都会扯到广场协议,认为这是美国给日本下的套。逼着日本不断地的升值日元,让日本不断的走上慢车道,经济从此如老牛拉破车慢慢悠悠。可是在很多日本人自己的文章和书籍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观点(包括我和大家分享的这本《失去的二十年》)。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当时世界主要的贸易国家开会寻找解决途径。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日德对美英法的逆差主要是美国。也就是不仅仅日本,德国也对美国进行了货币的升值。可是德国并没有像日本一样出现经济的硬着陆。依然保持着自己在西欧的领导位置。

    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的经济依旧高速发展,地价更是上涨了15%。其在1987年为应对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和日元升值的影响进行降息等一系列手段刺激经济。自广场协议后,日本每年升值5%,并在之后的5年泡沫化,最终演变成一场遥遥无期的经济衰退。

    在一段贸易关系里一定是互惠的,毕竟谁都不是傻子。在美日贸易关系中日本和美国在某方面是受益,当然会有部分的损失,当总体是利大于弊的。可是广场协议时间点开始就是这个利益平衡点被打破,美国在这段贸易关系中损失越来越大,找日本等国谈谈怎么办。一般能谈判解决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动用武力。当然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美国更不是,在协议里不会只是寻求公平,一定会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那个国家不是呢?最近几年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我们的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的过程。那么我们是是不是要思考下,为什么中国和日本都在对美元升值的过程中,一个在走下坡路,一个在走上坡路呢?

    让我们回到这本书,让我为大家选取一些角度为大家详细分享下。作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出现衰落最主要的经济大环境发展缓慢,其次是错误的金融财政政策,以及让整个社会失去活力的终生雇佣制。 而前面两个讲起来生硬,而且也不是我的能力之内所以就和大家用大量的篇幅和大家好好聊聊终生雇佣制以及的它的前世今生。

    2,。终生雇佣制,润物无声。

    说起终生雇佣制一定让我们国人很羡慕。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的终生雇佣制几乎只有公务员和教师等这些依靠国家财政的人员。虽然现在开始推行聘用制,可是如果不出现什么很严重的问题几乎不用担心被辞退。这点和日本的终生雇佣制很像,而日本的终生雇佣制是全社会的普遍现象。而这样的雇佣制度在现在的世界显得很另类但这个制度曾经让日本步上辉煌,也成为日本特有的特色。

    终生雇佣制在日本能壮大有其特殊性。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少受到外族入侵,因为没有外在的压力其内部的组织形式就很松散。很难形成权力巨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而社会得到运作主要靠是社会的自治,自律。在日本有一个很特殊的组织模式“一族郎党”,一族是指由血缘关系的,郎党是指家臣,追随之意。有一部很火的日本动漫《火影忍者》里我们看到的什么木叶村这些多多少少有“一族郎党”的影子。他们是一群自我运行的组织,有时候会成为国家政策的阻碍可是能大大减少国家的管理成本。若是能很好的利用一定是事半功倍若利用不好一定是事倍功半,我们会在后面细细的说。

    在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的人和人的组织关系,总的来说,是一个熟人关系血缘,姻亲,师友这些会不断强化内部团结,而对外就显得排外。在特殊的地理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内部组织会越来越家庭化,家族化这也为终生雇佣制创造了条件。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就使用终生雇佣制而是一段不段磨合进化出来的产物。日本在1918年的企业里年限不满3年的员工占总数的76.6%,而待够10年的仅占3.7%。日本开始接触西方世界是从1853年黑船事件开始,从那时候开始日本慢慢自己也走向资本世界。

    一战后日本的雇佣制度是内部承包制,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包工头制一样。比如我们要盖一栋楼我们不是一个个去找工人而是去找包工头,并和他谈好总的价格,让他再去找需要的工人。而我们和真正的建筑这栋楼的工人间需要一个组织者,那就是包工头。而这个“包工头”承包商起到了连接资方和劳方的纽带。这样的雇佣制度很合适当时的企业生产方式,市场不够大,生产断断续续,对技术和熟练度要求不高,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也许需要给承包商一些中介费,可是并不需要在不生产的时候养着工人而需要提高产量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工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机械的运用后工作的复杂度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工人能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熟练使用机器,可是熟练的工人技术含量高,工资的要求就高了很多。在工人稳定性的需求和对人工开支的压力下,承包商的位置就显得很尴尬,最终默默的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日本和西方选择了两个不同的组织模式。

    日本,家族主义。有点类型我们现在农村的合作社,不同的家庭类似一个家族相互信任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有一族郎党的文化基因,家族式的管理就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欧美,契约精神。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让欧美选择了用契约的形式联系生产。(不得不提一下,就是欧美特别是美国这样的一个移民国家,身边都是陌生人不可能如日本一样的熟人社会建立家庭、家族理念只能依靠锲约约束。)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终生雇佣制在日本的也不是主流,虽然有少量的人开始接受终生雇佣制,可是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二战后社会主义思潮在全世界蔓延,劳方对企业的管理权要求越来越大。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管理下,并不能容忍这样的社会思潮在日本蔓延。在美国的打压下,资方成为最后的胜者。能用权力可以打压水面的波浪却不能控制水里的暗流,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让日本政府和企业很头疼。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一族郎党”这个文化基因么,这个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企业举起了大家都是一家人的大旗,重新建立了家庭的理念,最后发展出了稳定企业也稳定了日本社会的“终生雇佣制”

    其实“终身雇佣制”并没有在日本的明文规定,更像是约定俗成无需再说的事情一样。在一起雇佣官司里,日本的法院会充分考量企业对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把这些措施履行,那么可以看成解聘行为违法。而这里有意思的事,这样的解聘条件极为严苛,甚至到了企业不倒闭员工不会被辞退的地步。虽然这样能很好的保护企业员工可是对于在商场上拼杀的企业少了极大的灵活性。从某方面来说,日本的企业对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分担了政府的大量工作而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一家人”同心同德创造了经济奇迹。

    对于日本这样资源缺乏型国家,选择了有技术优势进口加工贸易产业,比如汽车,化工,钢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而这些产业都是需要广泛的社会链接,需要和数量巨大的上下游企业沟通配合。比如日本的立国产业就是汽车,用丰田来说,他的零部件供应商有400余家,合同时间最少是4年,而美国的车企零部件供应商有2000家之多,合同是一年一订。日企的家族商业氛围让沟通成本降低,部件之间的磨合更紧密。一个部件的掉链子,导致的是整个生产链的停滞。

    出于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和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从而让供应商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品质上。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慢慢成为日企的生存方式,而被我们追捧的“匠人精神”成为了日本的一个产品标签。

    说起“匠人精神”这样的经济人文话题,我一直认为应该用大历史思路看待。匠人精神追求的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能消费得起这样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财富积累的。有时候国人出于对本国产品的失望在出国时大包小包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比如什么电饭煲,马桶盖,可是回来一看很大部分是中国生产。所以你看,不是中国无法生产高品质产品,而是消费高品质产品的环境还没有成熟。所以,中国在经济财富的提升后,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提高,匠人精神在中国也是一定能发展起来。

    而我们把视角拉的足够远,日本的匠人精神可能比中国更有利于发展。

    一方面岛国的地理位置,让它很少受到外族入侵。原本的审美标准就会沿着一条线发展,而不会被外力改变,变化出无数条线。这样的好处是能专注于一个点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一定高度的产品就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这样的地理环境天然就有利于孕育专注的手艺人。

    第二在被西方世界敲开国门后,日本也选择了学习西方。一个天性中严谨认真的民族学习了另个一个同样严谨认真的民族-日耳曼民族。

    第三最后和日本的国策有关,二战后虽然日本一片狼藉,可是他们选择的发展路径要求他们必须提高产品的品质。毕竟如汽车,钢铁这些产业随随便便是做不出来的。

    在正确的经济战略和认真的“匠人精神”在,日本经济真正的腾飞起来。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

    时间回到广场协议签署的五年后日本迎来了经济的衰落,当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日本迎来了经济的低潮。增量环境之所以比存量环境有更多的容错率最主要是因为有不断创造的新的资源提供分配,即便有那样这样的不平衡可是不断增加的资源还是能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可是当在一个存量环境里,一切都是围绕着固定的资源,公平就越发被提及,内部的斗争就会越来越多,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新时代的新玩法

    值得玩味的是,书中有一点提及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也进入了经济发展低谷。可是美国和日本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抓住了新的产业契机重新以IT 产业让经济重新进去上升通道。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有活力的不是通用,IBM这样的巨头而是转型的英特尔和新兴的微软。而此时的日本却没有什么拿的出来的公司带领日本走出低谷。我们可以从美国最赚钱的公司是苹果,韩国最赚钱的是三星,而日本最赚钱的丰田。日本的经济结构从某方面看还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构。就在不久前富士康总公司才刚刚收购了松下的液晶面板的生产线。而松下的创始人是终生雇佣制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这多少会让人有点感慨。

    在这样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为什么日本落后了呢?作者认为是新兴产业的特点导致的。新兴的信息产业以半导体,软件为主的产业,而这个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模数化,标准化。而日本以前的工业产品的优势就是其仔细认真的态度,让每一个零配件都能很好的组合。而到了信息产业里,产品之间都是一个标准。人的能力的作用被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生产线和资本的作用。这也就是这几年日本被中韩超越的原因之一。

    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日本并非是因为技术,创新不足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要素间的低效率。比如美国的英特尔,思科,甲骨文都是IBM离开后的员工创造的。这点有点类似国内的阿里系,腾讯系,金山系这些都是在大企业工作经历并利用这些资源同样创办了优秀的企业。用作者的话说,这叫创造性破坏,这也就日本所欠缺的。

    日本的企业是按照年轻的时候在前线打拼,到了一定的年纪和工作经历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管理层。不过也不全部是如此,比如日本的公务员就分为两类,一类为普通公务员,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不追求更高的职位,所以是按时按点上下班;还有一类是有机会晋升的,会主动的加班(具体怎么区分两者的分别作并没有说)。总的来说日本的人力分配还是按照上一个时代方式。在一个技能,经验都是能够使用很长时间的时代,你的工作时间长,能力也就越长大。而现在的世界是快速更替的时代,也许几年前还是很有用很正确的知识,到今天就已经严重落伍了。如日本这样,越是老资格就越是在管理层,可是越是对以前的知识有依赖,对新问题就会用老方法。

    暮气沉沉的社会

    我们前面谈了终生雇佣制让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日本是一个总体来说是一个低福利低税收的国家企业承担了很多国家责任。被雇佣的员工自然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可是没有被雇佣的呢?在国家和工会的努力下,雇佣员工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也让企业担负不少压力。造成的结果除了马太效应,得到多的越多,而没有被雇佣的得到的越少。就是企业对于雇佣员工变得越来越谨慎,在需要大量用人时又回到了类似承包的“派遣员工”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福利开支。有趣的是,对于几乎没有失业危险的雇佣员工有着完善的失业保险,而经常失业的派遣员工确没有保障。这些派遣员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进去了“滑梯社会”里,一直向下。

    书中拿美国和日本的产业比较,发现美国的年轻人用着投资人的资本,富有激情的去创业。而且创业的都是有很高技术含量的IT产业。而日本的创业者多为40多岁对原来工作厌倦或者被辞退的员工。而且创业资本多为自己的自有资金,创业方向也是低利润,低技术的零售,餐饮,建筑。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日本的创业氛围有着一股浓浓的暮气。

    可为什么如此呢?让日本国内的创业氛围如此之低,冒险精神如此的匮乏。关于这个问题我是在和一个做养殖的朋友的哪里听到一个关于养鸡专业户因为投资过大,在市场波动和禽流感的打击下选择了自杀的故事有所启发。我们看了很多书上的成功者,周围的富人都有全部身家性命都压上的投资的经历。可是这里有多少是幸存者效应呢,也就是说同样在一个时期不同行业都ALL IN 的创业者中,那些成功的可能并不多,毕竟创业的成功率连10%都不到,我们之所以被成功者的事迹所鼓励,只是因为他们太难得,太有传奇性,可是我们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大概率事件。

    那么鲁莽的养鸡专业户和日本创业冒险精神缺失有什么关系么?我们都知道,日本的用人制度是终生雇佣制,也就是你只要能被雇佣你的生活就有保障,可是如果一开始没有被雇佣,被雇佣的可能就越来越低。日本的求职就变成了一职定终身,怎么能不投入最多甚至全部的资源。作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你怎么选择。在中国的环境你是可以试一试创业的,如果失败你还可以回去上班,失败的创业也许还是你的资本。可是日本的环境缺少了对新人试错的机会,如果在创业和上班间选择,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安稳的工作。毕竟在你创业失败后你只能作为“派遣员工”一样的临时工。

    在书中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美日在研制超级计算机的时候,一方面使用的技术已经落后美国,而且研究经费日本为1150亿日元,美国为100亿日元。最后在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缓慢的效率下,这个项目也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就是在日本在上一个时代行之有效的家族式经营带来的低效。供应链的上下游都是常年合作的,出于利益和生意往来的需要会在选择上会有选亲不选优的情况。在各国都在对超级计算机研制的过程中,日本却在慢慢的掉了队。不是日本人目光短浅,而是已经看到了趋势,可就是硬生生的做不出来东西,这是何等的惋惜。

    到此,对于这本《失去的二十年》就为大家分享完了。故事是结束了,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口号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有100年的屈辱史让我们记忆深刻。现在我们看日本还是唏嘘不已,一个国家在前沿,有代表性,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技发展领域既不能错失也不能落后,一旦落后,那就是一个时代的落后,落后一个时代。

    2.一个组织,团体不断壮大,达到一定的体量就会反噬这个组织,团体。我们看到很多的国家历史,公司历史,曾经的创业功臣,一旦功成名就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就会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让给予他们的既得利益的系统损害,可是他们应该是最积极热心保护的,可偏偏是伤害最深的。日本的终生雇佣制给日本带来了经济奇迹,也拖累日本现在的发展。

    3,。三星公司的董事长一直告诫公司的同仁,世间除了老婆不变一切都在变。不变的小确幸让我们很舒服,可是不变危险我们不能无视。日本企业的组织合作模式不变,用人制度不变,员工心态不变这是一套符合工业化的社会组织模式,可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就显得落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去20年的日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ey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