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继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嵩溪,位处浦江县东北三十余里的奇峰鸡冠岩麓。村以源出高而竣鸡冠岩的长而秀清流嵩溪而得名。其地群山环抱,诸峰屏立,而中间广阔平坦,汇三源丽水而注之浦阳江,呈十处美景而分布村周围。山有鸡冠、牛角、狮石、熊岩之险,崖有青龙、白虎、金钟、玉鼓之奇,峰有大青、小青、展高、挂弓之明,坪有养老、殿前、仰大、两合之旷,谷有岩湾、双坑、东坞、西源之幽,泉有石鸡、石豕、龙汗、虎涎、厚池、岩坑、岩下、孝子、牛后、猫面、蛇宕、鼠仓之甘。山川灵异,林木郁樛,溪水澄碧,小桥垂虹。朝夕炊烟丛起,院落星罗;闾阎鸡犬相闻,民居鳞集。长街宽绰,缘溪曲折而纵横;小巷邃深,穿陌回环而往复。飞阁傍山,平添台榭;幽亭临水,耸立溪桥。雕梁美奂美轮,燕栖故宅;疏影乍浓乍淡,花映清池。神庙巍峨,圣像威灵如在;宗祠宏肃,人伦昭穆犹存。以其山水之奇,堂构之胜,实无愧乎“小杭州”之美称;然其古迹如林,淳风未改,则宛然奕世承传之古村落!
嵩溪,各字有山有水,高山流水。能体现嵩溪一带颇具特色的山水景物有十处,包括鸡冠望潮、燕诒春诵(邵氏永思春诵)、屏山拱翠、溪桥月色、东壁石斧、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嵩麓灶烟、庵岩晴雪等。古今文人在浏览之余,曾写下了不少歌咏“嵩溪十景”的诗篇。今我对景点略作介绍,名“材”而不材,却也滥竽配诗。
“鸡冠望潮”在嵩溪村北的鸡冠岩顶。此岩为浦江著名的高峰,形如鸡冠耸立云霄,故以为名。传说此岩为古老嵩溪一公鸡与蛇精英勇斗争而化。盖闻鸡有五德:丹冠披华彩,文也;双距附锋芒,武也;临敌敢奋斗,勇也;见食相呼唤,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而嵩溪这鸡又多二德:利爪刨黄金,勤也;知恩图报答,义也。真是:楚楚文冠武距齐,仁亲勇敌信时啼,酬恩奋爪添勤义,最慕嵩溪七德鸡。公鸡化石成为嵩溪的形象。
鸡冠岩西南毗连三十六岗,对峙仙华山。每当新春、重阳佳节,远近游人都来此登高望远,四览群山众水尽收于眼底,至使心旷神怡。若逢天高气爽之时,还可隐约望见二百里外的钱塘江一线潮头。诗云:
雄心喔喔奋呼枭,欲与仙华比峻翘。
远近千重青霭缀,方圆百叠翠峦峣。
吴山拖练通形势,越水横波聚鹭鹪。
勇武仁文勤信义,云关啄破望江潮。
嵩溪村的古建筑邵氏宗祠,建在村庄最中央,实为罕见。坐东朝西,面对前溪,山岭。门廊柱上有两联:一为“基开岩麓侔天地,宇奠村央阅古今”。二为“入室仰宗功,逸士高风,名臣遗爱;出门环胜境,嵩溪碧水,峻岭纡青”。体现了宗祠独特的地理环境。祠内隐堂,立有水浒传中记载的邵俊,受皇追封赐谥“忠靖灵德普惠孚佑乌龙王”太祖神像。中庭的“永思堂”,古时兼作族孩村童读书之所,以经史文章培育后进,并授以道理、家训等。其地面山临水,古木参天,近对秧田,遥望绿野,倍觉幽雅;而学童的一片朗朗书声则透户而出,每到春日,更有黄鹂鸣树,白鹭窥溪,劳燕衔泥,雏鸟穿堂,与书声相映成趣,自然别有一番气象。故“永思春诵”成为“十景”之一。诗云:
村央朗朗诵声传,太祖威灵在眼前。
论语随心承道德,甘棠着意诫良贤。
含光桃李春风暖,得气芝兰时雨绵。
汗血凝情标玉树,嫣红姹紫自年年。
嵩溪村四面青山环抱,群峰如屏耸立。14999亩山围绕四周,颇有几分与世隔绝的悠闲和清净。昔日出入除南面一条沿溪的大路外,另七条都是山岭,分别是东方的高岭、东山岭、樟坞岭,西面的石姆岭、西大岭、后庄岭,及北边的三十六岗。自然的独特环境,造就了嵩溪特有的村落文化。居民在这小天地间遵循天人合一传统,胜似桃源仙境。远近山峦,丛林修密,春夏秋冬,常年青翠葱郁。早晨旭日照煦,傍晚彩霞托美。每逢雨天,烟云缭绕山腰;而当新雨初霁,则山色明媚,翠色排闼而入。故名其景曰“屏山拱翠”。
四面山围四季青,万千气象万祥呈。
霁光排闼峰峦近,岚雾遮阴草木馨。
雪压芲松仍直挺,霜凌翠竹且修形。
安居此处桃源景,踯跼从来爱仰屏。
在村口双溪会合之际,有拱桥如虹,横跨溪上,桥顶造水榭三间,名“棲云处”、“临水轩”,东毗义祭屋,西连本经殿、大王殿,徐氏宗祠,斜对关帝庙。而溪畔山麓,花木成荫。每当月夜,沉璧浮光,上下相映,溪、桥、水、月互相融合,浑然一体。景色迷人,乃成“溪桥月色”之景。随着月亮盈缺每月,溪流涨落季节,人们总盼望着中秋逢皓月,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看到“两龙抱珠”之景观。
双龙觅宝逐村端,桥顶悬珠似托盘。
月映溪滩辉水石,溪携月影耀林坛。
每因玉兔盈虚转,更值银波起落观。
几度秋思怜寂照,垣娥信约我心安。
放眼村东之山,全系石灰岩组成。村之先民很早即在此开采矿石烧成石灰,以供远近建筑、农田之用。开凿千百年来,竞成百丈峭壁,巍然耸立,如斧削成。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这道百仞峭壁之间,晴天日日都有许多石工攀索上下,或登岩顶,或在岩腰,举锤凿石,叮噹作响,回环相应,声扬数里。凡来嵩溪游览者,悉仰望惊心,叹为观止。因号其景曰“东壁石斧”。
嶙峋石壁竖村东,百丈摩天气势雄。
凭索飞崖流汗血,仗锤劈玉换银铜。
昔时挖凿檀针缓,今岁宏开机械隆。
祖业千秋传几代?乌金谋取利无穷。
试陟村西之岭,石阶千级,系旧时通往县城大路。岭上丹枫乌桕,浓密遮天。即使逢盛暑,亦不啻秋凉,过往行人,为之敛汗。乃至晚秋,则无边霜叶,胜如春月山花,而与苍松青红相间,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天然美画。遐迩诗人悉慕景来游。号为“西岭秋阴”。传说此延绵数里的林壑静谷间,隐身着神仙,我多么希望相遇,赐我一支神笔呀!
爱景扶筇扪陟西,层霞彩叶紫崖迷。
丹枫有志袒红气,乌桕无情素白霓。
风吹呼呼迎树荫,水鸣汨汨伴莺啼。
探游静谷林泉趣,觅得仙踪赐笔题。
步出村口百余米处,溪上有桥,曰“太平”,桥上有亭,曰“望川”, 亭东门上书“往者过”,西门上书“来者续”; 穿桥溪水成一瀑布垂石飞流直下,冲成深潭,曰“石孔潭”;潭东畔有高岩曰“青龙头”,旧时建有大殿,相对西向“白虎头”,两山横抱锁鸡岩,为村之守口。岩上古松参天,虬枝如鳞,倒影入潭,宛若蛟龙卷涛于波中,乃有“石潭龙映”之称。如逢月夜,纵横交错的古松与明月同映潭水之中,形成“群龙戏珠”之奇观。
如龙虬木挺村南,鬣爪峥嵘映碧潭。
漱石飞流传迭鼓,潜鳞翻玉透扬髯。
望川过往太平岁,登界续来功德龛。
夜静风轻朗清影,水君留意素娥探。
村之东西两条山脉,蜿蜒起伏至村南三里处渐次分开,中间宽阔平坦成一小平原,名曰“样畈”,为一村良田所在。每当春夏,村民耕作其间,行歌互答。特别解放后,男女同工同唱,歌唱党的英明领导,歌唱美好的生活,歌唱愉快的劳动,歌唱幸福的感情。熏风南来,翻起禾浪,绿波荡漾,宛如碧海卷涛,乃成“风翻禾浪”之景。一片稻花芳香,随波飘扬,怡神醒目,令人陶醉,令人喜悦。“样畈禾浪”预示着丰兆。农民感恩政府政策,农田无税也是一种收获。
原畴百亩种耕忙,农事须勤切莫荒。
壮汉扶犁争活计,倩姑捲袖显轻装。
层层起伏嘉禾浪,阵阵芬芳秀稻黄。
数老田头笑开口,悠然击壤话盈粮。
回望村东石灰岩下,为村民烧炼石灰之处,眼前展示,真有移山填海之势:青壮年三五人合组接担挑石头,背靠背,肩挨肩,石块搬挑成垒叠;烧灰伙计脚穿千层底布袜,登在几丈高的大堆柴顶,不怕荆棘,眼准手捷,用“7”字形的接柴刀,象磁铁吸力接住从长梯方飞鸟样传来的柴把,柴薪堆积形山峰。窑灶层层排列其间,昼夜灶顶轻烟袅袅,如云如雾,青山映掩,浅深如画,别成一番佳趣。故“嵩麓灶烟”一景,实为他处所未能见者。石灰远销本县及邻近县市,深受农民的青睐。夏季灰市,各地“石灰客人”挑着各种农副产品来嵩溪等价交换,人流如潮水,“千担进,万担出”。近三、四十年来,石灰被水泥、农药、化肥取代,石灰窑成为工业遗存,但嵩溪人千年传承的质变青石烧炼成白灰的高超技艺永在。清白也是村民为人处世的准则。
曾闻嵩麓有仙颜,故引轻烟九转弯。
衔石精禽叹填海,传薪炎帝笑移山。
腾腾焰火昼宵炼,勃勃物资支入还。
慷慨青来成白去,长留美誉在人间。
步出村南二里许,右边有一山湾,石山东向而突起者,似狮象守门,又若钟鼓并列,林壑幽美。古有庵堂,曰“廷寿庵”,后简称“庵来”。每逢瑞雪新霁,晓日初升,山头积雪,岩间冰柱,绿装素裹,层林纯白,光明皎洁,晖光相映,乃成“庵岩晴雪”一道绝妙奇观。冰雪萧条,然岁寒三友:松,须叶虬枝,挺拔参天;竹,虚心劲节,头角峥嵘;梅,凌冰傲雪,含苞欲放。万物企盼温暖,豪情昂首,迎接春天!
同云散尽照青曦,素裹庵岩渐启扉。
蹬径寻梅苞已吐,琼林访竹笋刚肥。
乔松挂练留明洁,峭壁悬壶滴翠微。
考古探遗廷寿址,狮钟象鼓复元机!
时代不断前进,“嵩溪十景”亦自与时发展。或胜地依然,未改古色;或换却旧貌,更展新姿。如“样畈禾浪”一景,往日为满畈嘉禾,风翻绿波之状,而今建水库于此处,恰似一面“镜子”,映群山而益美。微风吹送,碧水泛涟漪;皓月当空,光影如明珠,极其雅致。又此人造湖底,无偿淹着嵩溪村良田三百有余亩,但惠赐邻里乡村旱涝保丰收,证明了嵩溪人的奉献精神。改此景为“南陌水镜”诗云:
样畈嘉禾景一区,如今喜见水云铺。
风扬镜面移轻筏,月映波心醉野凫。
积翠螺痕垂古韵,凝晖凤爪焕新图。
嵩溪顾念粮千万,邻里绿畴亏此湖。
然以“历史文化名村”而言,固不只于风光之美,古迹之多,而更在于历史文化之悠久而深厚也。重创“嵩溪学社”,进而创办“嵩溪国学院”,设立“国学讲堂”,以为村民交流文化之所,经史文章,诗词书画,医学武术,易经堪舆,各体纷呈,则景象更胜于昔矣!继承祖业而更能发扬光大之,已使今日嵩溪文风之盛,宛若“春风桃李”;而“嵩溪十景”或“嵩溪新十景”之美,自将更展新颜矣!尤韵十七字排律云:
鸡冠岩麓小杭州,画意诗情第一流。
群虎纵横围固守,两龙明暗贯遨遊。
岚侵岫嶂氤氲聚,月印溪桥旖旎悠。
沛雨松涛摇玉宇,辉光竹影入金瓯。
岭岗积雪冬寒楚,阡陌飞芳春暖优。
绿浦清波堪避暑,紫崖红叶最宜秋。
枪旗竞采歌声女,沃野奋犁叱咤牛。
常念灶烟财广进,不忘禾浪食丰收。
星罗院落撩人醉,鳞集民居引客留。
街巷邃深迷返复,庙祠肃穆话沉浮。
燕栖陈宅雕梁美,花漫斑途植卉稠。
墙石凸凹能寄语,窗櫺曲直惹凝眸。
朗吟旧调如兹发,走笔新图仿古勾。
继往开来崇圣教,兴文弘道洽贤俦。
潜心雅粹清奇趣,笃志林泉阔远谋。
风物依然期保护,梦魂总恋故乡愁。
作者简介:
邵继材,1947年出生,农民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88年出席浙江省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为当时67名代表中最年轻者),嵩溪学社、仙华诗社创始人之一。其“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诗人”的农民诗人形象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自幼喜好文学,喜写家乡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及歌谣,有水利水脉,姓氏概况,石灰灶营造技艺和烧灰技巧等文章百余篇,集吟草《温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