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毕飞宇解读《故乡》丨读书笔记01

毕飞宇解读《故乡》丨读书笔记01

作者: 白铁无辜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20:50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今天既然是世界读书日,那我也写个读书笔记吧。

毕飞宇的《小说课》,透露出其对所谈及的作品和作者都有很深的洞见,看着看着就不免为之喝彩。这里要说的是鲁迅的《故乡》。

要说《故乡》,却先不谈《故乡》,先说包含故乡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为什么?毕飞宇是这么说的:

一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单篇看不出来,有一本集子就一览无余了。举一个例子,有些短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作家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全是一个模式。你可以以一当十的。这就是大问题。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呐喊》这样的,千姿百态,但是,在单篇与单篇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

毕飞宇认为在《呐喊》里,这个“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主要是“冷”。接着就开始论《呐喊》的“冷”。毕飞宇认为呐喊的冷是很奇怪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式的呐喊,只是正常音量说一件已经是事实的事情;二是,面对这种呐喊者,我们感到了冷。

第一,你鲁迅不是呐喊么?常识告诉我们,呐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于,必然是脸红脖子粗的。你鲁迅的呐喊怎么就这样冷静的呢?这到底是不是呐喊?请注意,鲁迅的嗓音并不大,和正常的说话没有什么两样,然而,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在鲁迅看来,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人人都信奉“沉默是金”。一个人得了癌症了,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尤其不愿意第一个说。这就是鲁迅所痛恨的“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导致了一种环境,或者说文化,那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里,鲁迅用非常正常的音量说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冷静。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鲁迅的特点不是嗓子大,是“一语道破”,也就是“一针见血”,和别人比音量,鲁迅是不干的

第二,面对一个呐喊者,我们应当感受到呐喊者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但是,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的确,冷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关键词。

鲁迅的呐喊是“一针见血”,毕飞宇的见解也是“一针见血”。

毕飞宇认为《呐喊》的冷源自于鲁迅的冷,鲁迅的冷是一种“阴刚”,与“阳刚”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他认为作家是有基础体温的,然后会显现在文章里。接着举了两个例子,认为巴金的基础体温最高,张爱玲的基础体温最低。巴金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作家,就我看过《家》《春》《秋》三部曲来说,确实是这个感觉,很暖和。张爱玲的小说我基本没看过,但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电影《色戒》我倒是看过,确实是冷,是一种严寒 ,是一种不接受反驳的冷。

毕飞宇认为另一个基础体温最低的就是鲁迅了,但这种冷是一种异常的冷,是在小说里的冷,但作家鲁迅在整体上、框架上,却又是基础体温非常高的。他认为鲁迅小说的冷是源于“克制”。

我时刻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那种克制。他太克制了,其实是很让人心疼的。他不停地给自己手上的那支“金不换”降温。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要说一次演讲,一本书也许都不够。

我读到上面这一句非常感动,感觉毕飞宇很懂鲁迅。一个作家能被另一个作家懂得这样深,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

说完了《呐喊》,说完了基础体温,才想着进入《故乡》。进入《故乡》,又不能直接进入,得先说“象征主义”。毕飞宇认为把鲁迅归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在小说修辞的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现实主义应该是茅盾的《子夜》这样的作品,《呐喊》里确是大量的象征主义,以《药》为顶峰,然后认为这也是《药》的缺憾,《故乡》的象征主义比《药》要自然。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

那样看来鲁迅的小说太象征主义了,因为大家都说鲁迅是谜语人。那么鲁迅眼里的《故乡》是怎样的?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毕飞宇认为:

真正描写故乡必然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乡愁,二是闲情逸致。鲁迅的《故乡》恰恰是一篇没有乡愁、没有闲情逸致的《故乡》,鲁迅不喜欢那些小调调,鲁迅可没有那样的闲心。鲁迅的情怀是巨大的。

情怀是巨大的,切入点却是小的,小切口包含延展性,隐喻性,以小见大:

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又有一个小小的偏好,或者说特点,那就是小切口。这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史诗”去读,但鲁迅个人偏偏不喜欢“史诗”。即使和茅、和巴、和老、和曹比较起来,鲁迅小说的切口也要小很多。说到这里一切都简单了,小切口的小说必然在意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延展性,也就是它的隐喻性,换句话说,鲁迅的小说必然会偏向于象征主义。所以,所谓的“故乡”,它不可能是“邮票大小的地方”,鲁迅会对“邮票大小的地方”有兴趣么?不可能的。他着眼的是康有为所说的那个“山河人民”。在鲁迅的笔下,《故乡》是一篇面向中华民族发言的小说,它必须是“中国”,只能是“中国”。

这里作者讨论了一下鲁迅与卡夫卡的异同,包括后面还讨论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异同,推荐看原文。看得出来,毕飞宇对很多作家的理解都很深。

好吧,到这里才开始谈《故乡》,前面谈的是《呐喊》,是鲁迅的基础体温,是象征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子?其实是跟前面说小说要放到小说集里去看一个道理,要体系地去看,要框架地去看,要考虑时代背景。解读伟大的作品就是要做这么多功课的呀。

下面才开始谈故乡,我决定另起一篇~

相关文章

  • 听毕飞宇讲小说

    点击↓↓↓ 1.听毕飞宇讲小说 2.毕飞宇解读鲁迅《故乡》 3..毕飞宇解读《阿Q正传》 4.韩军解读鲁迅《故乡》...

  • 毕飞宇《小说课》

    今晚讨论的是毕飞宇《小说课》中,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 大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项链”,以及毕飞宇是如何解读的。...

  • 毕飞宇解读鲁迅《故乡》:故乡的流氓与奴隶

    欢迎加入韓軍在綫五群,群号码:614121044 点击链接加入群【韓軍在綫五群】 《韩军〈背影〉视频录像》 《语文...

  • 写作课讲稿002:真正的作家如何处理故乡题材

    鲁迅处理故乡,正如毕飞宇在《小说课》中所说的,是真正的“冷”处理,甚至连回故乡的时节,都选择在深冬季节。 毕飞宇与...

  • 爱上毕飞宇

    1.纪录片中的毕飞宇 春节假期,看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认识了作家毕飞宇,从此爱上毕飞宇。 可能作家都是感情细腻...

  • 读书笔记及随想

    刚借了毕飞宇的《小说课》。书中是他对一些小说的解读。 毕飞宇说:他不关心作者,只关心文本,他解读作品并不关心它的作...

  •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推拿》 作者:毕飞宇 毕飞宇这是什么神仙的想象力,开篇就写钱像印度飞毯一样在身边飞舞,天知...

  • 文学的故乡 毕飞宇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是讲述作家重回生活的故乡,寻找童年的秘密,寻找与文学相遇的原点。撑着一支竹篙,划过故乡的河流,...

  • 文学的故乡-毕飞宇

    这个和我一样属龙的长者,有着一个文学基本逻辑:写作该是像大树一样自由伸展它的枝叶,哪一个方向都没有对错。 一个男人...

  • 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迭出,建议收藏)

    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 文|毕飞宇本文系2016年5月25日,作者在浙江大学第二十三届DMB(登攀)节开幕式上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飞宇解读《故乡》丨读书笔记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hj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