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757970/80a1d6fd666725bd.jpg)
今天既然是世界读书日,那我也写个读书笔记吧。
毕飞宇的《小说课》,透露出其对所谈及的作品和作者都有很深的洞见,看着看着就不免为之喝彩。这里要说的是鲁迅的《故乡》。
要说《故乡》,却先不谈《故乡》,先说包含故乡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为什么?毕飞宇是这么说的:
一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单篇看不出来,有一本集子就一览无余了。举一个例子,有些短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作家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全是一个模式。你可以以一当十的。这就是大问题。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呐喊》这样的,千姿百态,但是,在单篇与单篇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
毕飞宇认为在《呐喊》里,这个“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主要是“冷”。接着就开始论《呐喊》的“冷”。毕飞宇认为呐喊的冷是很奇怪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式的呐喊,只是正常音量说一件已经是事实的事情;二是,面对这种呐喊者,我们感到了冷。
第一,你鲁迅不是呐喊么?常识告诉我们,呐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于,必然是脸红脖子粗的。你鲁迅的呐喊怎么就这样冷静的呢?这到底是不是呐喊?请注意,鲁迅的嗓音并不大,和正常的说话没有什么两样,然而,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在鲁迅看来,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人人都信奉“沉默是金”。一个人得了癌症了,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尤其不愿意第一个说。这就是鲁迅所痛恨的“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导致了一种环境,或者说文化,那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里,鲁迅用非常正常的音量说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冷静。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鲁迅的特点不是嗓子大,是“一语道破”,也就是“一针见血”,和别人比音量,鲁迅是不干的
第二,面对一个呐喊者,我们应当感受到呐喊者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但是,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的确,冷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关键词。
鲁迅的呐喊是“一针见血”,毕飞宇的见解也是“一针见血”。
毕飞宇认为《呐喊》的冷源自于鲁迅的冷,鲁迅的冷是一种“阴刚”,与“阳刚”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他认为作家是有基础体温的,然后会显现在文章里。接着举了两个例子,认为巴金的基础体温最高,张爱玲的基础体温最低。巴金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作家,就我看过《家》《春》《秋》三部曲来说,确实是这个感觉,很暖和。张爱玲的小说我基本没看过,但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电影《色戒》我倒是看过,确实是冷,是一种严寒 ,是一种不接受反驳的冷。
毕飞宇认为另一个基础体温最低的就是鲁迅了,但这种冷是一种异常的冷,是在小说里的冷,但作家鲁迅在整体上、框架上,却又是基础体温非常高的。他认为鲁迅小说的冷是源于“克制”。
我时刻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那种克制。他太克制了,其实是很让人心疼的。他不停地给自己手上的那支“金不换”降温。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要说一次演讲,一本书也许都不够。
我读到上面这一句非常感动,感觉毕飞宇很懂鲁迅。一个作家能被另一个作家懂得这样深,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
说完了《呐喊》,说完了基础体温,才想着进入《故乡》。进入《故乡》,又不能直接进入,得先说“象征主义”。毕飞宇认为把鲁迅归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在小说修辞的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现实主义应该是茅盾的《子夜》这样的作品,《呐喊》里确是大量的象征主义,以《药》为顶峰,然后认为这也是《药》的缺憾,《故乡》的象征主义比《药》要自然。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
那样看来鲁迅的小说太象征主义了,因为大家都说鲁迅是谜语人。那么鲁迅眼里的《故乡》是怎样的?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毕飞宇认为:
真正描写故乡必然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乡愁,二是闲情逸致。鲁迅的《故乡》恰恰是一篇没有乡愁、没有闲情逸致的《故乡》,鲁迅不喜欢那些小调调,鲁迅可没有那样的闲心。鲁迅的情怀是巨大的。
情怀是巨大的,切入点却是小的,小切口包含延展性,隐喻性,以小见大:
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又有一个小小的偏好,或者说特点,那就是小切口。这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史诗”去读,但鲁迅个人偏偏不喜欢“史诗”。即使和茅、和巴、和老、和曹比较起来,鲁迅小说的切口也要小很多。说到这里一切都简单了,小切口的小说必然在意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延展性,也就是它的隐喻性,换句话说,鲁迅的小说必然会偏向于象征主义。所以,所谓的“故乡”,它不可能是“邮票大小的地方”,鲁迅会对“邮票大小的地方”有兴趣么?不可能的。他着眼的是康有为所说的那个“山河人民”。在鲁迅的笔下,《故乡》是一篇面向中华民族发言的小说,它必须是“中国”,只能是“中国”。
这里作者讨论了一下鲁迅与卡夫卡的异同,包括后面还讨论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异同,推荐看原文。看得出来,毕飞宇对很多作家的理解都很深。
好吧,到这里才开始谈《故乡》,前面谈的是《呐喊》,是鲁迅的基础体温,是象征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子?其实是跟前面说小说要放到小说集里去看一个道理,要体系地去看,要框架地去看,要考虑时代背景。解读伟大的作品就是要做这么多功课的呀。
下面才开始谈故乡,我决定另起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