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过的由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红毯先生》里是大明星刘伟驰为了拿奖而选择出演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
事实上,刘德华早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失孤》里就饰演过一位苦苦找寻失踪儿子十五年的农民。
而刘德华的演技也在这样一部文艺的温情公路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讲述这样一个充满苦涩与悲情的寻亲故事时,在情感表达上表现得很是内敛与节制。
打拐、防拐是天然可以在现实主义土壤中茁壮成长的。
《失孤》并非是苦大仇深、自怨自艾,而是笑中带泪,婉转有深意,浓郁的文艺风让整部电影多了一层艺术美感。
在《失孤》中,导演彭三源引入了公路片的独特叙事框架,并改变了以往打拐题材影片悲剧主义与判现实主义的路向,坚持作者化、风格化的浓郁文艺姿志和与现实兼具的诗意现实主义书写。
以公路片的方式来讲述两代人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在路上”自然就成为公路桥的常态,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都是在路上,都能体现出一种生存的状态与一个身份的建构的途径。
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用15年的时间“千里走单骑”,孤独与执着的奔走只为了寻找儿子的音讯。
虽然井柏然饰演的曾帅不是雷泽宽的儿子,但那种更胜父子的相互拯救与自我救赎却更加令人感动。
“父亲”身份的寻求与建构也要依靠“儿子”来拯救。
曾帅救下了万念俱灰的雷泽宽,好像扮演起了“父亲”的这个角色。
在描述这段“父子情感”时,影片的文艺风格彰显得十分明显。
不用戏剧性的强情节去煽情和引发共鸣,用温情平淡的日常流的故事去烘托感情。
影片在表达温情的同时,还给人一种悲天悯人的深意。
此外,影片还大量采用了充满作者个人感情和思想,进而展现他个性化、风格化,突出自己有推特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疯癫的母亲”是不突兀的,是带有普遍性的,有多少失踪的、被拐的儿童,就会有多少“疯癫”的母亲,就会有多少不知疲倦、不远万里的寻找。
影片最后,面对寻子未果而精神动摇的雷泽宽,导演将问题的答案引向宗教信仰。
影片因为情感足够丰厚也会必然少了一些现实批判意义和反思精神。
也许这部《失孤》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至少在探索同种题材不同类型的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看,《失孤》的文艺气质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