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边框化的视角?
截止到上期分享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学会瞬间思考。有了瞬间思考能力,就相当于找到一把思考的钥匙,但是光有钥匙还不行,我们还得找到门在哪。所以,对于形成独特的观点来说,这扇们指的就是观察事物的独特切入点,也就是将要介绍的《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第二个重点内容,想要拥有独特的观点还要学会用边框化的视角看待问题。简单地举个例子,比如你看一副画的时候,往往也会注意到画框,正是由于画框才让你能够区分画和现实世界内容。如果把画框去掉,画中内容往往会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不会被人注意,但它在画框中就会被聚焦。有着闪耀的价值,所以画框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说明,如果我们想让一件东西光彩夺目,光靠其本身是不行的,还要有边框化的加分项才行。
学会边框化的视角的两个要点
学会边框化视角看待事物,意思就是要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再加上独特的标签,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把这种不同描述出来,你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想要拥有边框化视角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掌握“现象学的思考方式”。
简单点说,现象学的思考方式就是暂时抛开对经验真理的确信,而去关注现象本身。比如说让大家画一个苹果,相比都能信手拈来,因为大家头脑里都有苹果这个概念,那为什么我们画的很难让人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那些优秀的画的怎么画的不一样呢?因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在画的过程中,不会按苹果概念去画而会专注于每个苹果的特征,专注于某个苹果最不可思议的特征。
现象学的思考方式有这样一个特点,哪怕是观察最普通的东西,也能找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事物还有这样的一面啊。这种思考方式的关键,是要“重返童心”,像孩子那样带着无限的好奇,带着新鲜感打量世界,近乎无知识的探索世界,才能发现普遍现象中的细微差异。
但是,只是发现事物的独特还不行,你还得把他描述出来,所以想要拥有边框化视角的还要会下面这一招。
2.要善于用比较的方法来描述事物,突出他们的独特所在。
日常中当我们被问到对一幅画有什么看法时,也许只能说出“好”“不喜欢”这样简单的评价。但如果还有另一幅画进行比较,我们就会说出更多、更具体的感受。所以说在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养成作比较的思考习惯,能让我们更容易把握住对象的特征。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可以让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特征被放大,比如说我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想为读者推荐事物A,如果一味的描述事物A的话,就会给人自说自话的感觉,难以引起关注。如果在文章中引用事物B,和事物A做比较,就会让自己的观点更有驯服力,比如说我们在介绍一种反常规的观念时候,可以先说说人们的惯性思维,再把反常规的观念说出来,然后一比较,就会给人带来很强的冲击力。
这种比较法的最高级的境界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比如说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地才去思考为什么太阳、月亮不会像苹果那样落地,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倒不是说我们必须得有这样类似惊世的发现,但是仍然可以去尝试对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联系,从而为自己的思考拓宽思路。而且在比较法的基础上,斋藤孝提出了比喻法,它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如果受众能理解你的比喻,那你和他们之间的认识的共享程度就会更深,有利于接受你的想法。 想想这样带来的后果很神奇吧,一些陌生人接受或者认同你的观念。但当你知道了原理后,也就觉得不足为奇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