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作者: 四川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19:45 被阅读65次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本课程为马正平先生非构思语文理论的实验]

1.语文课不怕有难度,就怕无批判性思维

在第一个班上本课时,同学们几乎都认为那个教授的议论文字(见后)有说服力,只有一二个认为没有说服力,但这一二个同学,都没有较好的表述出自己的判断理由。对此,我也并没有抱多少遗憾和过高的想象。在第二个班,同样是几乎都认为那个教授的文字有说服力,只有一二个同学认为没有说服力,但就是这一二个同学依文本根据的反驳理由,让教师我兴奋地如吃了浓咖啡。学生们也和我一样,再次(这两同学在语文课上,经常“出风头”)把这两个同学刮目相看了一回。

那么,我这样的叙述有何意义呢?我想的是:

1)说明我的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以为,这是语文课程必须的,只要是有道理的难度,哪怕没有一个学生能解决此难度。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会抱怨学生不听语文课,我以为,那主要是语文课程本身没有足够的有道理的难度所致。学生在你的语文课堂上得不到思维的乐趣,即使看起来他们认真在听在学,也可能是障眼之假象。(你想一想,在语文课上,一二个普通学生,有根有据地把教授的文字批驳一番,于他有何等的快感。快感是来自于难度之战胜,来自于众人不能言说之言说,也来自大众于对较高智力者的惊羡。)

2)教授的文字之所以可以批判,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地阅读、聆听白居易《琵琶行》之文本本身所传达的含意,于是,写出来的文字(文章)就不是合宜的对话、言说,倒似乎是哗众取宠,以迎合人民的普遍拍掌——这一点,在课堂上就可直观到。因为,一个班六十多位学生,只有一二个学生不同意、不称赞。因此,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写作是为大众写作,还是为真理写作?在我看来,大众不必定代表真理,大众也可能是乌合之众。

这里我不打算过多言说批判性思维本身——马正平先生在一篇论文里,有相当精准的说明:批判性思维即是“审辨性思维”、“明辨性思维”、“独立性思维”,“公正性思维”,也可以说是得体性思维。(引号内为马老原文)。我只说,在语文课程里,把专家、学者、教授等权威人土的与所学文本相关的文章拿来做批判性思维,是有趣的,也是来劲的。我所设计的课程里,直接批判这些权威的并不多。但是,我的诸多文本解读,都是独立于教学参考书为代表的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课程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践行。当然,我的这种独立性成果,并不是不可再批评。只要批评的得体、合宜,对学问本身都是有益的。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2.大学教师可以不懂文艺,但胡说就不好了

下面,是我课程中的片断。

你认为下面的教授所言有说服力么?为什么?

白居易的错误主要有四点:
第一,她对妓女的命运缺乏认识。他认为歌妓在风月场所弹琴卖唱,“五陵年少”争给红包、争给小费,那才叫幸福;和“五陵年少”喝酒打闹,弄得“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那才叫幸福;每天和“五陵年少”厮混,“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才叫幸福。而妓女从良,脱籍,嫁人,过上一种安定的、平静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反倒不幸福了。也就是说,歌妓做奴隶就幸福,做自由人反倒不幸福了。

第二,他对商人缺乏认识。他的脑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轻商观念。他认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请问,不嫁作商人妇,难道嫁作诗人妇吗?你白居易愿意娶她吗?你那么同情她的不幸,你把她娶回去呀!他又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请问,商人不做生意,不向国家交税,你这个诗人兼国家公务员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玩什么?白居易对商人的认识,不如他的同时代人。我们只要看看张籍的《估客乐》,就知道当时的诗人对商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用时代的局限性来为他开脱。

第三,他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江州司马,相当于今天九江市政府的一个秘书长),深更半夜,把人家一个有夫之妇叫到自己的船上饮酒弹琴,这还不说;还用很多不恰当的言论,不恰当的同情,不恰当的眼泪,煽动人家对丈夫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琵琶女最初并不想上他的船,人家一直很犹豫,因为毕竟深更半夜了。可是他呢,“千呼万唤”,非要人家出来不可。这就有点像现在的某些腐败官员,非得要那些文艺工作者出来陪酒、陪唱不可。

第四,白居易贬低江州文化。我们知道,唐代的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江州治浔阳(今九江市府所在地)。江州下面有一个县,叫彭泽,陶渊明在这里当过县长。他辞职之后,回到家乡栗里,栗里属于今天的星子县。无论彭泽县还是星子县,在今天都属于九江市。也就是说,唐代的江州,就是陶渊明的故乡,是中国第一流大诗人的故乡。那个地方能出陶渊明,可见那里的文化并不落后。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很先进。白居易在自己的其他作品里,也曾不止一次地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和追寻。可是在这首《琵琶行》里,他居然把陶渊明故乡的文化贬得一塌糊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什么“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你白居易是郑州人,北方人,你听不懂南方的江州民歌,就能判断江州民歌不是好民歌吗?(广州大学 曾大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败笔:琵琶女形象不够真实》出自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29/3567546.shtml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教者以为:上面的议论没有说服力。白居易没有错,艺妓也没有错:

1)应当允许琵琶妓把自己的少年成才、演艺走红、花天酒地、自由欢笑视为幸福,而把家败色衰、丈夫轻别、孤独凄寒视为不幸。这样的幸福感合乎艺妓职业特点、合乎人性、生命自由的原则。教授理解的艺妓的“幸福”,只是他自己认为的一种理想的或想当然的幸福。这种自以为是的“幸福”观不可强加在艺妓的身上——否则,就有对艺妓的幸福感、自我意识的“强暴”之嫌。

2)诗中并没有说商人不该去做生意,而可能是说商人只看重钱与利而不重情感、不懂浪漫、不懂得疼爱人。女人需要男人的爱与体贴,又错在哪里呢?

3)如果听妓艺演奏不违背当时官方的纪律,也不确定是公款吃喝,也不见得是强迫艺人卖艺,那么,白居易仍然没有错。

4)诗人在谪居卧病、地偏寂寞、孤独无聊的情况下,认为山歌难听,是非常人性的,并不存在什么贬低江州文化。即使江州文化真的如教授想象的多么先进,但一个落魄诗人(官员)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他人对此无可厚非。

教授之议论文字,之所以信口开河、 一派胡言,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读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说什么。大学教授,把诗歌阅读搞成了新闻阅读;或者说,把自己放在了纪检委或特工的角色上读诗,捕风捉影地寻找作品中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现上的蛛丝马迹,根本不顾诗的主旨情感和意境氛围。这种阅读,不仅败坏文艺,或许也败坏人。因为,这教授即使是做“特工”,也做得过于捕风过于虚空,也就相当于使坏心眼陷害当事人了。

相关文章

  • 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本课程为马正平先生非构思语文理论的实验] 1.语文课不怕有难度,就怕无批判性思维 在第一个班上本课时,同学们几乎...

  •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

  • 夜读白诗

    寥落雨夜,灯下读诗。凝神悄然,玩味良久。 相比著名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人所共知外,今天读到白居易几首不...

  • 多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方法。

    多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方法。 所谓建设性的批评也就是教育式的批评,它的对立面是消极式的批评,即审判式的批评。建设性...

  • 老树画画:一个只喜欢猫在地下室孤独作画的老教授,却在俗世走红

    老树画画,原名刘树勇。今年已56岁。 他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我们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媒介批评的课程,而是因为他的画。...

  • 大学教授的课程笔记

    现象:中国飞机票太贵, 前提:知道欧盟国家成员的飞机票很便宜,而且还是私人的:先办年卡,50€欧元/年,每次乘坐1...

  • 双十二

    早起上课,《琵琶行》热场,展优秀作业,发动读诗讲诗活动;教研,人齐,均安好;写教研记录。某人用骨头汤做卤蛋。剥鸡蛋...

  • 11~《如何阅读》读后感3

    本周读了第六天—批评式阅读,第七天—清理堆积的待读材料,第八天—控制阅读速度。 1、什么是批评式阅读? 批评式阅读...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上一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读诗目录 琵琶行·并序 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

  • 夜读:花非花2

    夜读诗王白乐天的《花非花》,回想起前不久才讲授过的《琵琶行》,追溯诗人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课程‖琵琶行:批评大学教授的“特工”式读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ly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