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如是说: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是19世纪晚期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通过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的合集,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其观点客观犀利,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明恩溥总结了中国人的气质特点:特有的中国式的“面子”哲学,中国人优于几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节俭和勤劳, 中国人对于“礼节”的重视,还有对中国人的批判:没有时间观念,漠视麻木,灵活的固执……虽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怀着与鲁迅先生一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但不得不承认作者所说的和所举实例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事例让人读了实在是啼笑皆非。在这本书中明恩溥对于中国人独特的忍耐和坚韧作了详细的介绍:
他提到“忍耐”这个词包含着三层差异相当大的意义。首先,它表示一种能够不带抱怨、愤怒或不满等情感而长久等待的行为或素质;其次它表示一种能够平静地或镇定自若地面对或承受任何苦难的力量或行为,即一种沉静的耐力;最后,它还可以被用作“坚韧”的同义词。一看便知,此处提及的这一组国人所固有的特征,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对国人的某一种性格作单独、孤立的分析是不明智的,在对忍耐和坚韧这一特征进行考察时,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国人的这两种性格是与他们的另外某些特点密不可分的,比如“神经麻木”和“漠视时间”,尤其是“勤劳”,中华民族的忍耐和坚韧通过勤劳获得了最为显著、最为有力的体现。我们就这些话题已经进行过的讨论,能使人们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的这一主要美德,但是。那只不过是一些附带进行的零散叙述,还需要加上一段更为全面的介绍。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里,生活水平往往仅能维持在最低程度上,是不折不扣的“活命”。为了活下去,就得有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其所能。中华民族可以说已经“把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极度的贫困和为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任何人变得勤快起来;但是,假如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被赋予了勤劳的本能,那么,极度的贫困和为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就会最为有效地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勤劳。同样的条件还会发展他们的节俭,正像我们所讨论过的那样,节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突出品质。这样的条件也会发展人们的忍耐和坚韧。猎手和渔夫都懂得,他们的生计就取决于那种隐秘、谨慎的运动方式,以及他们在等待机会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只要是猎人和渔夫,无论他属于人类的哪一个民族,属于“文明的”、“半文明的”还是“野蛮的”民族,他都必须是行动隐秘的、小心翼翼的、富有耐心的。中华民族世代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谋生,他们因此学会了将最文明民族的积极勤奋与北美印第安人的消极忍耐集于一身。
旧中国时期国人甘愿为了一笔微薄的报酬干很长时间的活,因为微薄的报酬聊胜于无。世世代代的经验告诉他们,欲使勤奋成为通向更广阔机遇的一块垫脚石,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所谓“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旦条件具备,这样的结果便会随之出现。不用观察便可以断言,在每平方英里有五百人居住这样一个条件下,“勤劳和节俭是财富的双手”这句箴言恐怕是很难被证实的。然而,那时的国人心满意足地在为他们能够获得的微薄报酬而埋头苦干,这种心满意足就是他们忍耐美德的一个体现。
明恩溥在这本书里说到:所罗门说过一句经济学格言,即勤劳的双手可以致富。如果他的这句话是正确的,中国人就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兴旺的民族之一。如果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各种美德间获得平衡,即当诚信与忠实这样的品质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占据了理应占据的位置,那么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那无与伦比的勤劳就将赢得圆满的回报。
这本书出版于1890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时间,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也完成了与他预言一致的转变。在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中国人民正在努力摆脱外国人对我们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应该成为我们审视历史的警醒和参照,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和落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