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的作者明恩溥作为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对于中国的国情可谓是非常了解。正是这样的了解,明恩溥才能把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了解得如此透彻,把中国人的生活习性把握得如此精准,才能写出这本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描述得如此全面的这本书。
在本书中,明恩溥相当客观的将中国人的气质分成了二十七个方面去分析。这是一本以外国人的视角写下的书,不可避免的会讲述到很多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在当时中国饱受摧残,国力衰弱的背景下,东方文化是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的,因此本书中很大部分的内容,剖析了中国人生活习性的落后和中国人自身性格与认知的缺陷。例如在本书中,明恩溥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智力混沌,神经麻木,缺乏公共精神等精神面貌,尽管这一观点是站在西方文明的立场上来评判的,但是总的来讲,他的这些评判是相当合理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思想文化受到高度控制,而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不安,中国人民受到重重的剥削和压迫,民众苦不堪言,这种缺乏精神支柱所导致的思想涣散,也就造成了中国民众的神经麻木。其次是明恩溥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中国民众漠视时间,漠视精准,漠视舒适和便捷等特征,虽然这些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特征,并没有得到明恩溥的全盘否定,但是显然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而且这些确实是需要引起中国人重视的方面。另外,固然中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大体上是消极低沉的,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中,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在本书中,明恩溥指出了中国人节俭勤劳,知足常乐,遵纪守法等特点,这些积极的方面是受到明恩溥的赞扬的,这样显示出本书并非是一本批判中国人的书籍,本书非常公正客观的分析中国民众,解剖中国社会现状,看到中华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同时也指出了中华文明中正面的可取之处。
尽管在这本书中,明恩溥力求公允,时褒时贬地描绘中国人,但是,他在概括中国人某些性格特征时,还是有些片面,有些绝对化。比如他讲到中国人漠视精准,在这一方面,他确实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然而,对于时间,刻度,距离,路程等方面的不精确,我认为不能算是中国人对它的漠视。在科技落后,生活方式并不便捷的那个时代,这样的不精确反而是很实用的,是很适应于中国人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国人真的漠视精准吗?早在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人就在科技,手工艺等方面领先世界,当我们制造出精美的瓷器,织出华美的丝绸,计算出精准的圆周率时,我们是在漠视精确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中华文明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会选择最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选择了不精确,但是,中国人却从未漠视精确。同样的,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缺乏同情心,缺乏诚信,这些特征在中国人身上固然存在,但是,他举的那几个例子,真的就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吗?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思想的统治下,在三纲五常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创造了中华民族传统优良美德,如果写出将中国人笼统的概括为缺乏诚信之类的言语,实则有失偏颇。
这本书的成书之际,正是中国落后挨打,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百态一一呈现,也使得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明恩溥将中国人观察得更为透彻。当时的西方人刚刚进入中国,对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了解中国人,然而,显然他们的这种强烈的欲望会遭受中国民众本能的,无声的,顽强的抵制,因此,这本书的创作是不太顺畅的。要了解中国人,必然要扎根民间,扎根乡土,还得通晓中国的历史,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以西方人的视角,去描绘中国乡土的民风民俗,去刻画中国人们的性格特征,这本书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这样的一本书,在受到西方人的喜爱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了中国人的追捧。
鲁迅先生曾对这本书大加赞扬,他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羸弱的,被列强欺压的中国,中国人也已经不再任人宰割,明恩溥所描绘的中国人的气质,在当代中国人的身上或许有些已经摒弃,而有些仍有保留,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依然存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去自省,去反思,去改正,我们既要有所坚持,也应有所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