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彻斯特盘桓的那两天,知道《芳华》在这个异国城市有排片,没去看。
我用以揣度芳华的心思和萧穗子揣度“触摸事件”前刘峰的心思有些相似,朋友圈里所有的人都交口称赞,甚至没有那怕一个人说过类似“这部影片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共鸣不多”的话,或者干脆说一句“没感觉”也好。我知道电影一定是极优秀的作品,可所有人都说好反而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劲,觉得不真实。不可能啊,连一点异议都没有,就像书中的刘峰,一个人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是活雷锋,都在关心别人,都是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以说我俗嘛,盼着点黑暗的东西,也可能是认为大家都喜欢反而体现不出我本人审美、品味之高级。
可我知道它是一部鲜见的好电影,我也知道相比于小说而言,电影一定是尽量放大人性的美好,青春的纯净,再加上男主角在我心里一直是半个文人式演员的形象,所以,我确信电影一定没有原著丰富,绝对没有原著残酷,就放弃了。
虽然小说的语言相比严歌苓其他的作品轻松了许多,可到底是严歌苓的风格,开卷就是那个味道。我是两年前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之后才开始读严歌苓,说到这,严歌苓的作品若是翻拍成影视作品,那还是先看电影再看小说吧。电影会让人对时代的痛,人性的残酷(不能说是恶)有个提前的被美化过,减轻过的心理准备,这样,在面对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时就不会太过压抑伤痛,也能更好的体会原著中的“现实“故事带来的冲击。
小说看的少,还是个草莽的理想主义者,要是提起来我最喜欢的小说家,我会说是张爱玲。严歌苓我当然也喜欢,那些关于那个很少有人提起的最坏可能也有些好的时代,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不得不说故事的背后是宏大又沉重的时代,但我不敢读,我记得《金陵十三钗》我始终没有读完,不忍卒读,她笔下的人性太过残忍,又太过善良,像是要把整个时代的炽烙烙到你的心上去,所以会怕。不过,透过这些她用笔塞到我们心里的痛,可以很明确地体会到严歌苓传达始终是真善美,这是经历残酷时代洗礼之后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我敬佩这样的作家,将反思与颂扬完美融合在故事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张爱玲和严歌苓做个比较,毕竟两个人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的时代。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嘲弄着每个人心里藏着的小阴暗,有些阴郁、还算轻松。同时,我喜欢却是十分敬重严歌苓,痛与爱当是人类永恒的反思与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