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就是动画片中突然出现的一个灯泡,“叮”的一声,灵感就产生了;灵感,就是突然出现在在你眼前的流星,如果你不立即拿起照相机捕捉精彩瞬间,它就是匆匆过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灵感,就是无所不在的空气,也是无处可寻的魂,它会不经意间走过你脑海留下一丝印象,却在你最渴望出现时销声匿迹。
我自己的灵感瞬间,在洗澡时,在失眠时,在入睡前,在堵车时,甚至有时也在我做瑜伽时,在那些身心放松毫无防备的时刻,它就悄悄的潜伏进入我的脑海中,是一种观点,一种情绪,一种对事物的批判。每每在脑海中出现的灵感瞬间,我以为就是我自己的,不会被遗忘,总是在做完手头上的事情时,再去记忆写下,已经忘的彻底。我非常认同潇洒姐对灵感的方法,当出现灵感时要立即记录下来,并找到其中最常用的寻找灵感的方式。但我想说说我自己,关于灵感,我感受到随着年岁的增加,灵光一现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想探究其原因。
现代社会对知识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饥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不停歇的输入过程中,通勤路上听音频,回家看书,洗澡上厕所的时间也不停歇的听知识音频,有时候失眠的时候也会拿起手机刷微博来吸取知识,我生怕错过了一两条有趣生动的知识信息,让我又落于人后,而我不想落于人后。如果不是这次写作课,不是这堂灵感课题,我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我这种不停歇的学习方式,其实真正摧毁的是我的创造力。
先说说小时候的故事吧,哪个年代时间很慢,路很长。我们为了获取信息先要坐公交车到图书城,我在等车的时候,幸运的话想要班次的车立马就来,但更多的是稀松平常的等待,等车时我会看马路来往的汽车呼呼从我面前闪过,会听到路人唧唧咋咋的谈话声,有时公交站台还会碰到卖美食的小拖车,听到食物放进油锅滋啦滋啦的声音,就是这些被物化的声音,就会有一个两个小灯泡”叮,叮,叮“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坐公交车时,灵感就没有那么容易被获取,一般都是没有位置的,拥挤的车厢,还有年幼时因为身高不够够不到把手,只能死死的攥着背椅的扶手就像最后的那根稻草一般呆呆着看着窗外的城景,灵感也偶有来过,有时是对高处不可攀的把手物化为需要战胜的对手,有时是对窗外的城景与刚看过的书的情节联想在一起,有时就是大脑放空,任思绪随意切换;而公交车一般在半个小时后把我送到图书城,然后我开始挑书选书,然后再坐公交车回家,再启动灵感开关。年幼时灵感来源方式多种多样,会在洗澡哼着小曲时出现,会在失眠眺望窗外惆怅的发出感叹,会在每个不经意间的出现。现在时间很快,路很短,短的只需要一根网线的距离,一切变得唾手可及,获取想要的知识,想要的美食,出行的方式,都可以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解决,最重要的是自己,时时刻刻充溢在网络的知识海洋里面,以为自己浸泡的是知识圈层的世界,误以为自己知道及吸收,却未曾思考过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以上小故事,只是我抛砖引玉的一些感知,希望能够带给大家对灵感的感知力的察觉,那么我大概总结下,对我未来大大提高灵感几率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创造灵感空间:留出自己的空白时间。或者被称之为‘活在当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里自己只做一件事情。当机立断可以参照执行的是,洗澡的时候就专注于洗澡这件事。
第二个方法创造灵感的频次:善于观察。通过对人,事,物的观察,分析,想象为灵感提供丰沛的土壤。
第三个方法最重要的没有之一:立即写下。所有的灵感特点就是稍纵即逝,唯一能够把它留下的只有记录下来,我也要学习潇洒姐在可能发生灵感的场景提供可供纪录的工具,比如防水的纸和笔粘贴在浴室的墙面上,手机里的备忘录,手机下载录音笔,车载或者办公桌上的笔和纸等。
第四个方法建立灵感手册,建立素材本,在你灵感枯竭或者卡顿的时刻,它就是你可供查询的新华宝典,哪怕纪录的只是一个议题,一段话,一组词,他都是属于你的谬斯。
感知它,创造它,留下它,再创造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