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分享经典名著《朝花夕拾》,书里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里出现的一些人物,如长妈妈、范爱农、藤野先生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01长妈妈
长妈妈是《阿长与山海经》里的主人公,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只是因为她补了之前女工阿长的缺,所以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长妈妈实在没有什么地位,连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也没有人在乎她到底叫什么。
她也不在乎自己被称呼为什么,只是本分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出身贫寒,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教养,身上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可见她又是个大大咧咧睡相粗俗不拘小节的人。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从吃福橘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出阿长是有点迷信的,这也符合旧国人的特点。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繁琐的道理,是童年鲁迅所不耐烦的,但是细看这些道理都是有道理的。
让鲁迅发生对阿长情感发生改变的是那本《山海经》,我们之前分析过,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那里知道了绘着图的《山海经》后,就念念不忘。
其他人都不愿或不肯替他去寻,不识字的阿长却只凭自己知道的模模糊糊的“三哼经”而买回来了。
鲁迅说,自己当时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了。
这位没什么文化,不被大家放在眼里,也不为我所喜爱的普通女工,原来是如此关心着我,就像一位母亲对孩子一样的疼爱。
她是一位善良仁慈的不知名姓的女工,也是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
这样一位全心全意如母亲般疼爱自己的人,就这样在大家的无视中逝去了,鲁迅内心是有点歉疚的。
她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是因为不好的成长环境造成的,但她那颗关心孩子,爱孩子的心却丝毫没有减少半分。
在她那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的陪衬下,更显其高大。也难怪鲁迅专门用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位童年时的保姆。
02范爱农
我们之前的分析中提到范爱农的比较少,今天我们也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
他是刺杀安徽巡抚的徐锡麟的学生,他的出场也是从安徽巡抚被刺杀开始的。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这是鲁迅在东京同乡会上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总爱跟鲁迅唱反调。
先是不主张往北京拍电报痛斥满政府无人道,商定拍电报后作为了解徐锡麟的学生又不肯拟电文,这让鲁迅感到非常厌恶。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也渐渐淡忘了。
再一次见面是鲁迅在故乡做教员时,两人互视几秒后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此时已经没有了对对方的成见。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留学因为没有了学费,没完成学业,提前回来了。
回到故乡的范爱农,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后来俩人就经常见面,喝酒。
鲁迅想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话说开来,才知道原来这其中是有误会的。
此时两人的境况是很拮据的。后来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邀请鲁迅上街看光复的绍兴。
俩人上街看后,鲁迅就看出了光复后貌虽如此(有所变化),内骨子却是依旧的。而范爱农对光复却是满怀希望充满憧憬的。
鲁迅做了师范学校校长后,爱农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酒不大喝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
鲁迅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范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
他又成了革命前的范爱农。鲁迅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鲁迅写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
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
不久后,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鲁迅疑心他是自杀的,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后来回到故乡了解到,他没什么事做,大家都讨厌他。他生活困难,还爱喝酒,又爱发牢骚,没有人愿意听他发牢骚。
一次朋友约着看戏,回来时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
有人评论范爱农,有文化,又有点骨气和傲骄,有点理想主义,不能很好地看清现实。
因为有鲁迅这样的朋友,被后人记下来了,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不能实现平生志愿,抑郁而终,最后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
03衍太太
衍太太在《朝花夕拾》中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好多名著题中出现过这个人物,今天我们也来分析一下她。
《琐记》和《父亲的病》里都有对她的记述。
《琐记》开头就说:“衍太太现在是早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比如,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别人看了会制止,比如房客沈四太太。
但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吃冰,不管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与否。
和丈夫看不健康的画,看到年幼的“我”走进去,还塞给“我”看并取笑,这让幼年鲁迅感到受到了侮辱。
自己看不健康的画,还污染小孩子的眼睛,这实在是有点心术不正。
十多岁时,鲁迅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衍太太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
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衍太太在孩子们面前一个样,在大人面前一个样。
和孩子们一起时怂恿着小孩子玩有危险的游戏,在大人面前怕落埋怨,又赶紧替自己辩护。真的是孩子们面前一套,大人面前一套。
怂恿“我”投母亲的首饰去卖,“我”觉得不对劲,便不再到她那里去。她接着就散布谣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
她又是个很迷信的人,懂得很多繁琐的封建礼教规矩。
在《父亲的病》里,鲁迅说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父亲临终前,衍太太来了。看到父亲喘得厉害,快不行了,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还让“我”大声地喊“父亲”,使得父亲本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他低低地让小鲁迅“不要喊”,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鲁迅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鲁迅后来回忆起,就觉得这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