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初中的时候。这是受我爸的影响。
80年代初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乡镇初中的代课教师,没有编制。这显然不是一份能够轻松养家糊口的差事,但作为一个学历为初中肄业的人,能谋到这个差事显然已经很不容易,这还得感谢那年代极其短缺的师资。为了多挣点课时费,他不得不同时兼好几个班,经常从早上就站到下午,然后才能生蜂窝煤,洗衣做饭。备课是另一个大头,作为学校劳动力的底层,代课教师需要承担其他老师分配过来的任务。于是经常深夜的时候,他都拿着钢针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刻试卷、教案。然后再用滚筒在油印机上一遍一遍地印。推一下、取一张,然后再推一下,取一张。这种油印质量通常并不稳定,如果刻蜡纸的时候用力过大,印一会儿孔就会穿了漏油,然后全部就得重来。油墨的溶剂是煤油,有一股很大的味道,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我回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我爸身上总有一股煤油味儿。
这种局面在几年后得到了转变,因为有了一个通过考试选拔参加进修的机会。这是由于外语老师实在太紧缺、水平参差不齐,成都市开始组织各地的老师参加进修。这个机会对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也开放,之后可以获得大专文凭。在那个年代,文凭的意义无比重要,但具体又有所不同。对已经有编制的公办教师来说,对应的是评职称;而对我爸这样的来说,是改变命运。于是在白天的课间、在晚上刻蜡纸的间隙,他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这场意义重大的备考中。最后他的成绩是全县第二,成功到了都江堰的进修学校。而当今天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已经以省重点中学高级教师的身份退休多年。
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属于我爸一个人,这其实是那个年代无数人人生的缩影。他们像被践踏的野草一般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成年之后四顾相望,一无所有。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还有机会。所以当80年代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开始长篇连载《平凡的故事》的时候,一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对底层人物命运深切同情,对改变命运的自我奋斗热烈歌颂的热血故事,属于那一整代人。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他们的人生,是写给每个突破了自我命运的英雄的赞歌。
很多年以后,我成年以后再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在感动之外其实也看到了很多不足。实际上路遥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两个缺点:
1. 执拗于土地情结,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本份地回归自己出身的阶级,否则就会陷入精神迷茫。
2. 仰视权贵,用幼稚的方式幻想高阶层社会的生活。
总之,世界观狭窄,是那年代苦出身作家们的通病。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注定无法成为世界性的伟大作品,当那代人老去的时候,就会随着时间被慢慢遗忘。这是属于时代的遗憾。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当我们的下一代长大的时候,再读到路遥的文字,一定会有一种久远、难以置信的疏离感,就像是参观古代文化展,尽管所有的用具、陈设都是真切、触手可及的,但感受却是置身之外的。而对我来说,回想起那个时代,会想起我爸和进修班同学的一张合影,这是他一辈子最意气风发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