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63/df34415be02c41cf.jpg)
转眼又是半年过去了。
时间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命中逃走,看得见,却抓不住。
前几日,花了点时间回顾自己的这半年。年初定的几个小目标,有的坚持了下来,也还在努力;也有的似乎被自己故意遗忘在一旁,毫无进展。
思来想去,这半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读书。
而讽刺的是,最应当努力达成,却并没能完成的事情,也是读书。
说收获最大,是因为从上大学开始,自己似乎也没有认真地看过一本书,享受生活却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说没能完成,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确实太忙,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生性爱玩,闲暇之余,也还是会稍微放纵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63/de5f3e9d6b76bc31.jpg)
讲到读书,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仔细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对这句话模棱两可,但无论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好,还是在父母面前装装样子也罢,总是有事没事的抱着本书读,渐渐的也就习惯了没事看看书。
小时候,自己最喜欢看的应该是漫画书,经常借看书之由,悄悄地夹着一本《老夫子》,窝在沙发上一个下午。
后来,慢慢开始接触小说,但是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类学校里要求看的,我反而没什么兴趣,记忆最深的还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以及《神秘岛》,那时最向往的地方,大概就是鹦鹉螺号了吧。
再大些的时候,和许多男孩子一样,对战争、历史、侦探类的故事十分入迷,除了啃过不少历史书,像是《三国演义》和《福尔摩斯》这样的小说,总是会翻来覆去地看,每次看到精彩之处,就好像自己化身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一样。
工作以后,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有大把的悠闲时光,能任性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玩乐、还是读书。我们忙碌于工作、奔波于生活,总是用“喂了狗”形容年少的青春,却又时常去怀念那些在学校里读书时的点滴往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63/f8d4bdc31b2669ec.jpg)
“读书”这两个字,在中国被用到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人们形容应试教育的时候。
我曾经也有过作为愤青的经历,那时总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好,不如国外的教育体系。如今更加成熟了,回过头去看一看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所经历的应试教育,虽然也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但是至少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基础系统,能建设成今天这样,并且仍然在不断完善,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这样表述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会人们应该思考什么。
——思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方法。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的教育系统很难提供个性化的基础教育,为了使尽可能多的人接受基础教育,只能在学校进行几乎无差别化的应试教育。而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我们更多学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关于做人道理和思考方法,似乎是被轻视的。
关于这一点,我反倒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更胜一筹。四书五经看起来古板,然而对于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却要优于现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看似简单,却又饱含人生哲理的内容,更容易启迪人的思想和心灵。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63/3320e79f285c486c.jpg)
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尽管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但是真正的知识份子却是越来越少。
虽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的阅读越来越方便,想读什么书,只要随便搜索一下,与之相关的内容便会大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样的方便却会让我们变的越来越懒。
不是懒得读书,是懒得思考。
过度的碎片化信息,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其实是十分可怕的。内容由他人提供,观点由他人提出,思考由他人完成,那么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特别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碎片式知识学习是一种需要极强整合能力和自我思考力的方式。否则,学到的知识无法构成体系,不仅无法正确应用,反而会造成认知上的混乱,结果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所以,我几乎不会把每天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算到自己读书的范畴内。很多时候,无非就是纯粹的浏览,不花时间去思考,便只是“看”,而不是“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6216863/73f48891fd13bb63.jpg)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大量的阅读积累做于前,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或许才能从“人生的书”中有所收获,甚至汲取精华。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至于下半年,甚至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自己还是会乐观且努力地去生活。
当然,也会坚持读书。
晚安,六月。
七月,你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