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年我读过的书
读书并且开始认真输出读书笔记是从2019年开始。
刚开始是纸质的。
有摘录,有笔记,异常认真。
后来把这种习惯延续并且发扬到了研究生专业书籍的阅读上面,而且开始尝试制作目录以及多种不同风格的笔记形式。比如说思维导图。
后来为了检索方便,开始尝试做电子笔记。
总之输出是很有用的。一来可以让我们深化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二来看到自己的读书笔记非常有成就感,三来还可以顺便输出到公众号或者简书等等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IP。
50本其实是一个概数,是精读输出了笔记的,还不算那些为了找资料而查阅的书籍或者一些听书平台听过的书籍。
35岁以后的职场女性的生活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家里如果俩娃的还可以用【鸡飞狗跳】。
所以比起怎么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理由可能更重要。
2.读书点亮生活
读书点亮生活这句话是樊登的广告语。也是我和王先生切实感受到的。前两天王先生跟我分享,作者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一本书,凝结了作者大量的智慧和个人劳动。而我们却可以用几天的时间直接吸收作者的智慧,想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难怪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很多人觉得生活、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休息时间更想要刷刷手机,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还有的人觉得孩子还有那么多操心的事儿,哪有什么时间去读书呢?
的确,这些都是很现实的状况。也就是这些状况把我们都拦在了读书的大门外。
然而【书中自有黄金屋】。刷手机本身并不是问题,刷了手机之后的那种无力、负罪和懊恼才是问题(没有负罪感的可以飘过,但是我相信没有负罪感的就不会打开这篇文章)。教育和陪伴孩子也的确要花费掉我们很多心力和时间,但是我们有多少时间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在【孩子你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生存质量,决定了他的幸福感。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打不开的结,答案很可能就在书里。用学来的知识武装自己再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凡事可能事半功倍。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那么在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身教大于言传。我们无论怎么跟孩子讲道理,都不如闲暇时间捧起一本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大。
3.从控制力到养成习惯
没错,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像但凡对我们生活有好处的事情好像都没有那么美好。比如饮料好喝,但是对身体不好;运动需要付出额外的辛苦,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体魄;躺着刷手机不需要动脑,但是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所以那些对我们有好处的事情,通常需要我们付出一些额外的控制力。
但是一旦我们从这些美好的事情中受益,养成习惯,进而就会进入加速度的正循环当中,带来人生无穷无尽的益处。
当我的生活也还是【一地鸡毛】,觉得无从下手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该开始时间管理了。于是借助了软件,神经病似的记录了一周自己的生活习惯。看看自己的时间到底花在哪儿了。在公号【听筠一席话】中时间管理软件的那篇文章里可以看到。
然后就开始管理自己的时间,用青蛙工作法,四象限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清单管理系统等等。(以上文章都可以在公号:【听筠一席话】中看到。)
然后就是强迫自己输出,每周一本书。参加读书打卡活动。如果没打卡就要上缴打卡金等等。
4.没有不能读书的时间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没有不能读书的时间。
其他的环境因素也同理可证。
很多人会把读书跟安静的环境,跟一杯咖啡,跟没人打扰等等联系起来。有这样的环境当然更好,但是即便没有,我们也依然可以读书。
是的,不安静也可以读书,读不完一整本书也可以读书,哪怕只有三分钟五分钟的碎片时间也可以读书,记不住也可以读书~
是的,我们其实是把自己给框住了。读书并没有那么多限制,也没有那么多要求。读一句就有一句的收获。不用想太多~
因为想要完美,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