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尖山下,潜溪河畔,沃野千里,丰饶富庶。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这是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 位于金东傅村镇北的畈田蒋村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故里。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村祖蒋伯成(成一公)、蒋義成(成三公)伯仲二人由义乌山塘村迁徙至此,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村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畈,各种农作物竞相生长。村民以蒋姓为主,故村庄以地形和姓氏命名为畈田蒋。蒋氏后裔秉承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祖训,到清朝光绪年间,村内便有二、三十户富余大户,田产遍及方圆二十里,染坊、酱坊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财主村”。村中至今仍保存着36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蒋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四年,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宗祠由蒋氏族人集资在原址上重建,基本恢复了当年原貌。祠堂占地64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五开间天井格局。第一进为大门,第二进为中庭思成堂,第三进为“敬爱堂”。
八字台门,门口两边分置对称的石鼓。祠堂门眉上刻着“福”、“寿”两字,大门上方匾额上“蒋氏宗祠”四个大字,为蒋介石之孙蒋孝严先生所题。大门的横梁采用“平头梁”,上面雕刻着九龙戏珠的图案。据说,古时只有地位尊崇者才有资格用朝庭特许的“平头梁”。经过这里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宗祠一进东侧安置着一面大鼓,西侧悬挂一口大钟,遇重要节日或庆典时,钟鼓齐鸣,以示隆重。思成堂的正中是蒋可大的雕像,蒋可大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因战功赫赫,曾被朱元璋封为“大明元帅”,是蒋氏族人的骄傲。二进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是村落文化墙与艾青艺术墙。三进敬爱堂主要用于祭祀和供奉先祖。整个祠堂牛腿、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艾青故居,位于畈田蒋村的中心位置,坐北朝南,为五开间两厢房的四合院,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居。北门有艾青的雕像,手持卷烟,神态安祥,仿佛陷入沉思之中。从东门入内,只见中堂悬挂着“猛虎下山图”,两边有幅楹联:“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据说原楹联是艾青父亲蒋景鋆五十岁生日时,亲家张生香送的贺礼。西厢房是卧室,放置着古旧的雕花木床。东厢房是艾青父亲的书房,名“望益斋”,书橱桌椅、文房四宝一应俱全。中堂左侧的墙壁上挂着“蒋氏家训”,可以感受到书香门弟,家风之严谨。传统社会,家族的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家族的治理除教化之外,还依赖家训和族规的约束,所以名门望族对家训与族规是极其重视的。
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二楼,楼上是艾青作品和生平展示厅。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因出生时母亲难产,被视为克星,从小便送到奶娘大堰河家中寄养,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33年,狱中的艾青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艾青一生经历坎坷,创作了许多有时代影响力的诗歌,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展柜中有艾青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本和样品。西厢房是画室,东厢房是卧室,里面一桌一床一书柜,简朴整洁,全无大户人家的豪奢痕迹。
穿过宁静的小巷,来到礼耕堂。礼耕堂建于清•光绪元年,为艾青祖父蒋文蓬的堂兄蒋文采所建,是艾青祖上遗留下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房产。礼耕堂中间是半露天开放式厅堂,设计十分巧妙。每根柱子的高度从外到内依次递减,形成外侧高里侧低的结构,所以礼耕堂虽然纵向较深,但采光特别好,整个厅堂宽敞明亮。厅堂正中牌匾下是一幅山水图,两边是蒋光成老师所作的礼耕堂嵌名联:“礼赞青春书作剑,耕耘梦想笔当犁”。自从进入农耕文明社会,“耕”与“读”在中国农村世代相传,也是许多知识分子恪守的生活理念。
礼耕堂的庭院之中有毛泽东与艾青亲切交谈的雕像,背景是延安的窑洞。阳光透过天井照射进来,显得宁静祥和。礼耕堂两边的槛窗壁板上是二十四孝木雕图: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破冰求鲤……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面所刻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致生动,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水平和精湛技艺。
与礼耕堂紧挨着的诚乐堂,比礼耕堂规模稍小,为两层青砖木结构古民居。从诚乐堂的侧门走出去是一个小小的院子,名为兰园,清静幽雅。园中有小亭,还有棵高大的玉兰树,围墙的大理石上刻有艾青夫人高瑛写的诗《思念——写在玉兰花开的时候》。
沿着小巷走一段,便到了中龙堂。因为房子是红色的,也称为“红屋”。此楼房是艾青的堂兄蒋祖义于民国时期建造的,其风格简朴淡雅。正堂中央挂着孔子的画像,两侧对联是:“王道千年尊至圣,儒学万代敬先师”,道出了蒋氏族人对文化人的敬重和对读书的重视。
鹿鹤堂,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合院。走进大门,便看到墙上有个“福”字。“礻”部结构像一头鹿,而右边田字以上部分则是一只仙鹤,合起来称“鹤鹿同福”,“鹿鹤堂”由此而得名。
村中还有十八间和九间:十八间建于明末清初,是由艾青祖父的堂兄弟蒋景考建成。蒋景考是当时孝顺一带最大酱坊股东,富甲一方,整幢房子显得壅容大气。九间是一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三合院式,呈长方形。门口上方写着“榆桑丽景”,正屋七间,左右厢房,故称九间。
村边三间低矮的房子,陈设简陋,曾经是大堰河的家,当年,艾青在这里生活了五年。远处的双尖山傲然屹立,脚下的片这土地,留下过诗人童年的足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情的诗句,在金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久久回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