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写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22:22 被阅读2268次
需要澄清模糊认识

学术论文是论述类文章的一个品类,包括自然学科论文和社会学科论文,以阐释和议论为主。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针对性。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问题或别人的观点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论据全面充分,论述过程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表述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学术论文需要作者具有批判性思维。

从《语文学习》的众多来电来稿中,我们发现,很多一线老师对学术论文的认识很模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特别需要引起注意。

在学术论文写作之前,先要端正学术态度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理想人格。作者务必要秉持虚心、求真、理性、开放和公正的学术态度,勤学好问,胸怀宽广,头脑清醒,诚实地对待个人偏见,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不迷信权威,不固执己见,坚持不懈地探求学科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才算是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者的基本条件。

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具有人情性质的电话,虽然说辞不同,但中心意思都是一个,能不能看在某某人的面子上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评职称用。每当接到这种类型的电话,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老师们,《语文学习》是正规的语文学术期刊,选用稿件时只看两个标准:一看文章质量是否达到我们的发表要求,包括观点是否新颖独到、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材料是否充实有说服力等;二看文章是否符合我们杂志的栏目要求。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定位和栏目要求。所投文章还需符合杂志相应的栏目特点。类似这样的作者就是还没有端正学术态度的,功利心太重,明显是在按照人情社会的规则在游戏学术,而不是按照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学术。

据我所知,这样的一线教师为数并不少。甚至到了需要用论文评职称的时候,就来个剪刀加糨糊,随便糊弄一篇所谓的论文蒙混过关;一旦高级职称评上了,就再也不读书不上进了,从始至终,没有真正走进学术研究的大门,更不要说成为批判性思维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而是一种思想观念;一旦转变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国际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老师说,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师培训是最必要、最紧迫的一个环节。

学术论文的论题要大小适中,开合有度

以前说到论文的题目,很多人喜欢用“切口要小”来概括,但根据我的理解,单纯的小并不能真正解决题目问题,需要遵循“大小适中,开合有度”这八个字。

请看一下两组题目——

第一组:

1.《饮酒》与言意之辨

2.诗的象征和象征的诗——我读《香菱学诗》

3.“濯清涟而不妖”释义探究

4.《祝福》里的“刀光剑影”

5.感性的思想者——由《斑纹》读懂周晓枫

第二组:

1.享受文言文教学的喜悦

2.《藤野先生》研究述评及教学建议

3.舌尖上的文韵,笔底下的情怀

4.审美视角的诗歌类文本解读

5.探寻课文教学的有效突破口

论题过大则易空泛,太小则易拘谨,与人穿衣类似,要大小适中才好。在日常审稿时,常见很多文章或起了一个很大的题目,打开正文,千把字左右,没等说出什么内容就戛然而止,或者文题过小,小到没有什么学术探讨的价值;如果能做到“小而深透,内容充实”倒也属难能可贵,通常的情况是文题小,行文简,言之无物。我们只要细心研究一下已经发表的正规学术论文,就不难发现“大小适中”这个特点,既避免了信马由缰、空洞无物,又避免了选点过小、无法施展。“好题一半文”虽然夸张了些,但还是颇有道理的,对文章精雕细琢的作者,对题目也不会马虎大意的,两者往往会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

努力锤炼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须明白晓畅、凝练准确,读之文从字顺,思之合乎逻辑,增一字则繁冗,减一字则不足。不宜诗情画意,文采斐然;不宜用讲故事的方式,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那么,怎样锤炼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以下两个途径是必需且有效的。

1.在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中丰富语言库存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可能相近,但绝不会相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语言系统称之为语言库存。这个语言库存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丰富一个人的语言库存需要采取传统但非常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积累、梳理与探究。

积累、梳理与探究是不断充实语言库存的递进过程。而语言库存的充实又代表着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当语言文字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有一种积蓄于胸,不吐不快的感受产生,于是表达的欲望也随之诞生,或诉诸口语,或诉诸书面语,最终生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文字。积累、梳理和探究语言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积累和梳理要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有连续性地进行。持之以恒的量的积累是最终形成质变的先决条件。这种字词句段篇的积累不仅是丰富语汇的需要,同时也为日后的语言梳理作了很好的铺垫。毫无疑问,持续阅读是积累的最佳途径,人们通常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持之以恒做到者很少。有位写作者在分享自己创作经验时,表达了自己对积累的重视,提出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每日早中晚各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三个小时的阅读就是在积累语言、思想和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库存的过程。二是坚持每天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笔一划。摘抄的过程是更深层次的积累过程,是语言库存中的语词互相融合激荡的过程。

二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小到一个汉字音形意的来龙去脉,中到一个词语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发展,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比较、大到一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所取得的表达效果,是让人喜欢读还是读了让人再也不想读。为此,我们内心需要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心和敏感心,在说话、阅读或写作中注意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推敲,琢磨。

2.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淬炼而成。这种淬炼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梳理,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探究,对语言作品的分析、理解,还包含运用语言文字创造作品。其养成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通过分析、品鉴他人的文章来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我们喜欢一篇文章,很多时候是被那些承载着思想情感的语言文字所吸引。这样的语言文字或理性或感性或二者交融,或朴素或温婉或大气磅礴,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遣词造句的贴切,语义文气的流畅通达都是一样的。我们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在很大程度是先喜欢上他的语言表达风格。这种风格能传达出写作者对待语言的态度,也能看出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学识修养和胸怀境界。

好的语言文字背后一定站着一位好的写作者。所以有人说读书就是和有智慧的人交谈,在这种交流中感受彼此的心灵世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交流能突破时空的藩篱,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当我们以这样的心境来对待读书这件事时,对语言文字的关照就会更为主动,更为自觉。

比如读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这段文字是根据“字不妄”的结论展开的,告诉我们用字的审慎是锤炼语言的根本。文字简洁明快,带给读者一种层层渐进、又徐徐递出的美感。

再比如,作家周国平的语言文字:

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作为凡人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面对。至于孩子将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么,做父母的既然无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为那是上帝的权能。

自从读到过周国平一篇文章以后,我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风格:干净、凝练、朴素中蕴含哲理,观点独特,令人信服。他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看到内部的实质,用洗练精当的语言文字揭示出来。既不冗余也不枯槁,给人的感觉是刚刚好。

(2)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润色来提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修改文章最能提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不管这文章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可惜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一个人如果非常重视对文章的反复修改润色,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抱有一颗虔敬之心。我非常欣赏周国平的一段话,他说:“语言是一个人的整体文化修养的综合指数。凡修养中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来。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一样,来自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无论写什么,哪怕只是写信,写日记,写一个便笺,下笔决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修边幅的文字。这样做的人日久必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告诉我们,语言和一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对语言,我们一定要心怀敬畏,不被网络信息时代不好的语言立场和语言态度传染。

作家孙犁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其实就是不重视思想的锤炼,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篇文章如果在语言上不过关,即使选材再好,内容再具体,观点再正确,也仍然不是好的文章,因为运用语言并不单纯是语言问题,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为里,语言为表。语言上的粗疏与混乱,反映的是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于漪老师一直大力倡导语言思想双锤炼。她认为:“认识事物的能力越强,越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特征把握得一清二楚,语言表达就能要言不烦。语言的深刻来源于思想的深刻。”

注重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修改是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途径。作家叶至善特别强调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写作有两条守则:一条是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要自己用心改。”文章写出草稿仅仅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是反复修改,直到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没有逻辑不通或结构混乱的地方为止。这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文章语言就是明白晓畅、凝练精致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开始注重对文章的修改环节,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反复复推敲,看看选词是否准确,句子之间是否有逻辑联系,分段是否合理,行文思路是否流畅,表意是否清晰,有无句式杂糅等病句。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让我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不再觉得写文章是困难的事情。

(3)通过持之以恒地写文章来锤炼语言文字。

积累的语汇简单地放在那里,不会真正起作用,还必须及时地将这些语汇运用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尤其需要通过写作来加强对这些语汇内涵的深入理解。写作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己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只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过于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造成的一个后果之一就是写作教学普遍是围绕中高考的写作要求在教套路。曹勇军老师有过精辟的分析:“因为受应试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高一时就让学生练习写高考作文题,使得高一写作高三化,常态写作高考化。”我教过四年初中语文,六年高中语文,对曹老师的这番概括深有共鸣。

美国的傅丹灵教授曾经说过一段话,给我很大警醒:“我们都知道,教钢琴的人不可能不会弹钢琴,教开车的人不可能不会开车,教跳舞的人不可能不会跳舞……为什么单单教写作的人可以不会写作?”我们的国家的语文教师队伍中,不乏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比如王开东老师,坚持每天一篇文章,他的语言文字洗练简约、有思想深度,有内容含量,有感染力。但从占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语文教师堪称凤毛麟角。

为什么要提倡语文老师写作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莫里说:“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写作从痛苦到喜悦的过程,你就永远不懂得怎么去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因为你不会用一种‘作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无法看出其中的技巧,于是就只能教套路。写作是挣扎,会写作的人才能更好地帮助挣扎中的孩子。”这里所说的“写作是挣扎”,不外乎语言文字的挣扎、思想认识的挣扎和写作技巧的挣扎。

当我们积累的语汇放在我们的语言库存中时,他们都是杂乱无章的,就像散落一地的一颗颗珍珠;当我们根据一个题目把它们连缀成一篇文章时,它们便会立即复活,成为充满生命力、充满思想情感的一篇篇文章,传递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认识。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珍珠项链,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和其他所有技能一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从最初的“文笔生涩,语意不连贯”到后来的“笔下生风,行文自如”就是一位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写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bv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