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书写忠诚的英雄15军之七
15勇士空降茂县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一时间地动山摇,山河破碎。地震过后,位于震中的茂县已然成为了一座“孤岛”,里面受灾情况如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由于各条交通道路被破坏,面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灾区难民,只能派遣直升机载着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无奈的是,当时降雨不断、天气恶劣,直升机没有办法安全落在灾区。但是这救援工作一刻不能停下。此时紧邻重庆的湖北省也是地震山摇,震感清晰十足。位处孝感的空降兵15军气氛立马紧张起来,军长王维山预感到地震的严重性后,出于军人的敏感,他一声令下,15军立即陷入了全军备战状态。
15军这支部队历史悠久且辉煌,在转型空降兵前,它是抗美援朝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千岁军”,培养出了邱少云、黄继光等诸多悍不畏死的战斗英雄。即便建国前,在解放战争的中原地区,它也有着不俗的战绩。
“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你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所以军委选定了你们。中央下决心拿一个军搞空降兵,你们要争气,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独创,为解放军创造性地建设一个新兵种!”
直到1961年4月,这支陆地称王的部队结束了它的陆战生涯,在支持祖国空降兵种建设的道路上当起了急先军。
从跑到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少不了摔跟头,从资金到人才,从技术到经验,这些都是探索路上不可避免需要积累的财富。
在不断的训练中,15军总结出了自己的口号:通过“地面苦练”和“空中精跳”,腿部需要经历“三肿三消”,才能最终“冲上云霄”。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训练下,我国空降兵逐渐由少变多,走上正规化道路。而这支部队的出现,让我国无论在作战战备还是救灾抢险上,都有了更多的底气。
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正在遭受重大威胁,时间就是生命。
汶川告急!
北川告急!
茂县告急!
特别是茂县,已经与外界隔绝时间?侦知茂县情况,成为急中之急!
接到命令后,空降兵立即从特种作战大队及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抽调116名精兵强将组成战斗分队,随时准备奔向灾区。
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全体官兵全部做好了奔赴战场的准备,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提前写好遗书,准备冒死救援万千受灾群众!
5月14日,一架大型运输机从成都某军用机场起飞,目的地茂县上空。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区,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三无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谁都知道这是一场殊死搏斗,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面对威胁生命的任务,伞兵也是人,他们心中也紧张、畏惧,但责任感和荣誉感、队友情同时让他们更加积极、更加坚持。李振波很清楚任务的难度和危险系数,他第一个加入了这支充满危机的队伍。在经过筛查后,他又挑选了22名精通翼形伞操作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其中有14人和他参与第一场空降行动,剩余7人编入预备队,担任此次的跳伞指导任务。
参加“空降突击队”的15位勇士,名字分别是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其中年纪最大的李振波已经是48岁的老兵了,他已经超过了部队45岁的空降年龄限定。但他不希望自己只是眼睁睁的看着手下战士们冲锋陷阵,冒死前行,他想做他们的领头人,和他们一起承担将要面临的危险与困难。所以在挑选队员时,他第一时间将自己列入其中。他给的理由也很军人:一我的经验比你们足,二我是领导,三这是命令!在他的坚持下,他成功加入这支“敢死队”。而在执行任务时,他也成了领头第一个跳下飞机的勇士。年纪最轻的是年仅23岁的向海波。原本负责这次率领指挥的李振波是不希望向海波前去冒险的,不仅仅是因为他进行跳伞训练的次数太少,李振波觉得向海波年纪实在太小,他比谁都清楚,这一去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他实在不忍心这么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牺牲在那里。但23岁的向海波一腔热血,根本不在乎这些。他觉得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到了。
他们中有人上阵前给父母妻儿做了“最后的道别”,将银行卡号反复告知家人知晓。也有人女友留下遗言:“抢险救灾有一定危险,假如我回不来了,别哭,等那里建好了,去四川看看我。”队员任涛,家就在震区,他家在地震中被夷为废墟,他母亲受了重伤在医院接受治疗,他母亲也因此受了重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祖母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含着眼泪安慰悲痛欲绝的妻子:“好好活下去!”是的,活下去!我要尽力让更多人活下去!
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46个小时了,在灾区的人们还是没有得到外界的援助,他们绝望、伤心、不知所措。而这15位伞降兵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即将展开。
茂县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四周都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所以飞机最低也只能维持在5000米左右的高空位置,空降兵们必须从这个高度跳伞下去开始救援,这无疑几何倍数的加大了空降兵们的降落难度!
这是空降兵队伍成立近60年来,第一次以空降形式参与到非作战任务中来。更让救援突击队队员们紧张的是,他们平常训练基本都是在数百米高空进行跳伞工作。现在高度提升近10倍,能不能保证自身安全降落地面,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部队,心里都没底。
更何况现在茂县建筑装置几乎全部损毁,地面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也没有任何指导,甚至连具体气象条件都处于不明状态。贸然执行空降任务,很可能会直接撞上附近高山崖壁,或者直接落入险地,死伤几率极高!
可不管怎么样,人民群众的安全才是第一位。抱着有去无回的慷慨壮志,这些空降兵们义无反顾。
“同志们,祖国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领队的李振波再一次给突击队的队员们作完动员,第一个跳出机舱。
在跳伞的过程中,由于风力、气压、大雾、高山等状况,每个人都经历了大小不一的危险状况。李振波的主伞一直打不开,经验丰富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他并没有惊慌,在离地面700米时,备用伞终于被成功打开。王君伟也发现自己的主伞打不开,但是他也同样临危不乱,紧急启用了备份伞,终于化险为夷。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空降兵叫做殷远,他在回忆那一刻的感受时说道:“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就是生死一跳,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一条命换取更多人生的希望。
降落的风险同样很大,有目击群众说道,他看到有的人被树枝刮破了脸;有的人降落的时候扭伤了脚,走路一瘸一拐的还不忘帮助救援;有的人刮到了树上。最终,这15位勇士还是成功降落,为灾区人民带去生的希望。
率先跳出机舱的李振波在请战书中写道:“誓死保护群众生命安全”。15位勇士是首先进入汶川县探查险情的人,是他们的勇敢果断、生死一跳,为灾区外面的人提供了灾区信息,让指挥部迅速了解灾情,挽救了更多人失去生命。
他们以一命换更多的生命,始终把人民安全放在心中第一位。从海拔5000米跳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有可能出现缺氧、摔落等问题,他们在空降前就已经写好了遗书,可见这15位勇士的决心与勇敢。有一些亲历的受灾人民表示“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从天而降的15位勇士,第一时间便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无论是受伤的还是忍饥挨饿的老百姓们,立马有了主心骨,也有了与死神抗争下去的勇气。
15位勇士降落在灾区之后迅速和当地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灾情,让失联45小时47分钟的茂县,终于和外界取得了联系。为之后救援物资的提供、工作地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用生命搭建起来的“救援桥梁”,帮助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走出困境。而他们在汇报完情况之后,立马加入了救援任务。
茂县地势复杂,两边都是悬崖,最关键的是他们有一个大水库,水容量已经到达了极限,如果不及时处理,大坝在余震的影响下崩塌,那整个汶川将寸草不生。
战士们用自带的通信设备和指挥中心联系,报告了茂县的情况。很快指挥中心就分配了作战任务,李振波带领战士们去解决水库的问题。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加固堤坝,同时分流泄洪,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危险总算过去。
随后他们15人开始步行向汶川挺进,途中他们遇到了来此写生的成都美术学院48名师生和106名中外游客,他们被困在泥石流夹击的山谷中。通讯兵及时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领导取得联系,并报告指挥部请求救援。
15日上午9时,小分队向汶川方向进发,震后,到处都是泥石流、山高路险且无路。当地老乡说,这里的高山“山羊不敢走,猴子不敢攀”,小分队成员冒着塌方、滑坡、泥石流频频袭击的危险快速通过,分队长李振波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边观察路况,一边指挥一分队快速通过。当行致铜钟坝附近,一处山体出现松动,一个个像18英寸电视机大的石头,象雨点一样向山谷倾泻而下……一个有三个篮球球场大的山体顷刻间山石飞流,烟灰散满整个山谷,就像大雾把整个天“盖着”。待山灰散沉后,小分队快速通过危险区。达到安全地带后,一个个惊出一身凉汗……
走到牟托村时,他们发现一群被困在岷江对岸的学生,由于山体塌方将两头的道路堵死,学生们要想出来,只能渡过水流湍急的岷江。牟托村的民兵已经在设法营救,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滚滚飞石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李振波将自己的头盔送给了其中的一名民兵,他自己则戴着薄薄的迷彩帽,走完了剩下危险重重的路程。
那时候,灾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平安。
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直接写到迷彩服上。“当时余震不断,没吃没喝,情况危急,多记录一些电话号码,就能多给被困群众一分坚持下去的希望。”李振波说。
走出汶川后,突击队履行了诺言,一一拨打这些记录在纸条和迷彩服上的电话号码,汇报了将近500余人的平安状况。后来,李振波将这些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和迷彩服,捐献给了空降兵军史馆,成为空降兵与灾区人民情谊血浓于水的又一见证。
在后面的7个昼夜里,15勇士冒着余震、滑坡、飞石、堰塞湖等多种危险,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辗转7个乡,55个村庄侦查灾情,向上级汇报了30多批次灾情,为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有效情报支持。并在牟托村、汶川等地开辟12个直升机停机坪。引导直升机寻航着陆16架次,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救援物资,营救疏散被困群众800多人,经过多天的长途跋涉、休息不好,许多队员的体力明显透支,但是他们强忍的疲累,所到之处,都尽可能地帮助村民,向外传送灾情信息。出色完成了我军第一次在高原复杂条件下实施空降救灾的壮举。
在空降兵军史馆,那些已经泛黄的纸条和那件写满电话号码的迷彩服,“阿坝州茂县生态茶苑一行365人平安”“川A50400旅游车一行38人平安”……那些逐渐褪色的字痕,见证了人民的军队爱人民,共产党的解放军战士,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只要人民有困难,人民有需要,他们永远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身边。
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新的时期,特功8连在军事变革的潮头浪尖当先锋、打头阵,这跟连队始终发扬“支部建在坑道”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连魂已经内化为整个团队的红色基因,融入了每名官兵的血脉。
在8连,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到任和新兵员调入,8连都会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讲述连队的光荣传统和英模故事;每逢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任务出征,8连党支部都要组织全连官兵向上甘岭战旗宣誓。
2008年,8连官兵执行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在“小木岭大营救”中,面对近乎垂直的绝壁和随时掉落的石块,8连党支部发出“有危险党员先上”的号召,6名党员突击队员在一根根不超过5厘米的钢筋上艰难爬行,搭成一条“生命天梯”,最终成功营救出756名被困群众,续写了“前有上甘岭,今有小木岭”的传奇神话。
多年来,8连广泛开展“做传人、当模范”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在8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一名骨干就是一根顶梁柱。正是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才使8连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