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组漫画,调侃90后的囤积习惯:什么健身必备常识、实用英语500句、做饭攻略、各种装修方法,等等,统统马下来。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马来人。

“马来人”只喜欢收藏,他们根本不会真的去学习或者使用这些资讯。他们的逻辑是:我只要马下来了,就等于做了。
听起来,让人发笑,但不是嘲笑,而是会心的笑。
1.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从年龄上看,我们也许不是90后;可这并不妨碍我们依然可以成为“马来人”,只不过我们马的东西千差万别而已。
刚做妈妈的时候,憧憬着每天为孩子做各种营养餐,于是,毫不犹豫地置备了榨汁机、料理机、面包机、酸奶机、烤箱、各种可爱的饼干模具。
在爱心澎拜的某个早晨,也曾走进厨房,对照着食谱,小心翼翼地称着、量着,最后把一份或成功或失败的作品摆在孩子面前。而在心情平静、理性掌舵的大多数时间里,都觉得这些七七八八的机器,是一种负担:孩子的食量那么小,花上两个小时折腾,还不如去超市买来方便。
除了妈妈,我还有另一个身份,亲子教育编辑。这份工作的好处是,工作和生活可以很自然地衔接起来:我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想要成为一个好妈妈,而我的工作刚好可以为我提供很多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每当读到一篇有启发的文章或者一本与教育、家庭有关的好书,我都心动不已。如果有其他的学习机会,比如,网络课程或者线上的学习小组,我也尽量不放过。
我的书桌上,早已经垒起了三面书墙;我的手机里,不止有各种微信群,还存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为孩子立界限、情绪疏导的方法、经营婚姻的秘诀……我欢欢喜喜地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亲子教育专家马睿欣说,“知道和做得到中间是条鸿沟。”而我却以为,“知道”就是“做到了”。
当我拿起一本书,或者开始一段学习的时候,我心里想着:它会给我一个答案,而那个答案正是我所需要的。
我沉迷于寻找答案,乐此不疲。却忘了,我寻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老公看我每天忙忙碌碌,冷眼旁观地问我: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吗?那些都是你需要的吗?
我懒得理他:你怎么能体会一个妈妈想上进的心呢?
没错,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上进”这个词。
没过几天,老公一进门又开始抗议:“你读了《理家理心》(一本教妈妈如何做家务和整理内心的书)吗?”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这本书就是我们公司出版的,我怎么会没读过呢?
“那为什么我们的房间还总是这么乱呢?”
我哑口无言。
我一直在忙着学习,却没有把所学到的真正应用到生活里;我一直在纸上谈兵,还以为自己身经百战。
我终于决定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此时的我,到底需要面对哪些问题?哪些书能给我答案?我又该如何用所读的,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当我安静下来,我才意识到,很多我们追捧的“教育专家”,虽然她们的背景、经历和生活,都光彩夺目;虽然她们总是向我们展示着精彩的生活;虽然她们带给我们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虽然她们一直站在权威的立场上,为我们提供教育和生活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她们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不是盲目的追星族,而是想要去汲取一点营养,滋润我们的生活。
最近热播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芬兰教育的一集。所有受访的老师都提到了同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习回归到生活中去。
深以为然。

2.放慢脚步
我喜欢完成。拿起一本书,就会一口气看完;手头的工作,即使离截止期还有很多天,我也宁愿起早贪黑尽快赶完。
结果,常常忙得头昏脑胀。
放慢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我却越来越感受到,很多的事情,只有当慢下来才能领悟深刻。
读一本书,不以读完为目的,才能耐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她的世界;
养育孩子,慢慢地观察,才能了解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她的强项是什么,她的问题又出在哪儿;
当别人态度不好时,先不让情绪起来,想想他的诉求是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才能更好地沟通;
情绪来了,心理学家认为,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接受它、体验它,而不是尽快赶走它;
就连工作也是,提前做好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忙着交差,心情都会少了很多的急躁。
我们生活的时代,什么都快。大家聚在一起,也总是谈论着快:你看谁谁谁,年纪轻轻,已经是某大公司的高管了;再看谁,以前跟我们一样是普通职员,现在已经是总经理了;我们家的孩子,才6岁已经认识两千字了……
整个大环境都在推着你,快!快!快!
快了之后呢?会快乐吗?我不快乐!
我宁愿相信,人生不在乎完成什么,而在乎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好多微信群,拆掉了书桌上的围墙,我想放慢脚步经历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