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了解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我的世界,更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世界。——李笑来
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所以时常会随意评判一个人的好坏,理由是:我们亲眼看到他们的行为,同时周围的朋友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我们会随意对一件公共事件发表自己那自以为是的观点,理由是:我看媒体报道这样说的,或者更干脆的是:我就是那么认为的,没有理由,这是这样。
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一直认为那不好相处的人,其实也是很温柔的,爱和别人相处的;原来我认为那个公众事件里的一个主人公是错的,没想到剧情反转,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就像很多人没有看好特朗普一样,但是他还是当了美国总统,即使上任后,很多选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似乎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看到,所认为的那样。那个真实的世界,好像正离我们远去。
正远离真实的世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所认为的世界,到最后发现不是真实的,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呢?因为我们常犯一个在《第五项修炼》书里叫“跳跃性假设”的思维错误。
我们的理性思维非常擅长从具体细节中形成“抽象”的概念,然后再用这些概念推理。但是只会出现严重的漏洞,一旦我们了解的具体细节是片面的,那么我们的到的抽象的概念也是片面的,从而导致推理出来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第五项修炼》
举一个例子:你是否听到过类似的话:玛丽对人漠不关心”。但你是否怀疑过这话的真实性?设想玛丽是你的同事,大家都注意到她有特别的习惯:她很少说厚道话,很少赞扬人。别人跟她说活她都沉默不语,看样子好像都根本没在听,有时她还突然打断别人的讲话,显得很不礼貌。同时她也不喜欢参加同事的聚会,下班后就一个人回家了。从这些细节,玛丽的同事得出结论:她对人漠不关心。这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看样子很少有人怀疑,因为很多人宁愿相信群里的眼睛。
可是,对玛丽的评价,就是她的同事们做出了跳跃性推断。我们喜欢把自己直接的观察或道听途说东西,不经检验就抽象出一般的概念,也就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事实”——即玛丽对人漠不关心,但这从而也就偏离真正的事实。
我们再返回玛丽这个例子。有一天,一位同事主动与玛丽交谈,并且跟她说了同事对她的印象这事。但是这位同事很快发现,玛丽其实心里还是很关心人的。他也发现玛丽听力有问题,却没有跟别人说过,而且由于听力问题,她觉得和别人交谈是很困难的,由此变得畏缩,不敢主动与别人交谈,也不敢出现在公共场合。不久,玛丽同事都知道了她的的情况,便主动地与她交往,玛丽也逐渐找到自信,变得比以前跟开朗。最后,同事当然都改变了对玛丽以前的片面看法——也是他们以前一厢情愿认为的“事实”,对玛丽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推断一件事或评判一个人时,要问自己:自己抽象出来的一般化概念或者说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事实”是基于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完不完备?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然后在问自己:“我愿不愿意考虑一种可能性,即我们抽象出的一般化概念可能是不准确的或是误导性的?”
就像同事对待玛丽一样,他们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玛丽的信息并不是完备的,所以他们的推断也是片面的。当他们深入了解玛丽,知道玛丽有其他不得已的苦衷时,就不会出现以前对玛丽那种片面的评价了。当同事掌握的关于玛丽的信息相对完善时,推论也就相对准确,也就是接近于真实的世界的模样,而不是他们同事臆想的世界。
认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世界,其实就是在说,我们在没有掌握充足的信息时,不要随意推断任何事任何人,不然那会让你陷入无法自拔的片面当中,以为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殊不知,你离事实,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