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当下的认知一定存在局限性,如果总是把自己锚定在原有的观念上,那就不可能得到成长。”
01
—
我发现有些人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他们很喜欢告诉我,做某件事情,以前就是这样处理的,别人都是这么干的,甚至标准答案就是这样的。
而我的看法是,如果把“一般”、”都是“这些字眼一直放在嘴边,或者直接别人的“标准答案”搬过来用,不愿去思考,不想去质疑,那很有可能就会陷入“标准答案”的陷阱里。
就比如,有位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APP软件,说是很多人都在用,特别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读书写作。
但我发现,这个工具并不适合我。
因为,当我读书写作时,我会不问时间、一门心思地扑在上面,把时间拆成碎片化管理,反而会打断我的思路。
02
—
这个逻辑也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房“时与销售、中介打交道的经历。
他们总是先会拿出一套位置较差或价格较高的房子。
然后帮你各种比较,直至最后让你觉得,位置稍微好一点、价格稍微低一点的房子也已经很物超所值 了。
所以,我一直要给自己提醒:
任何一个答案,任何一个锚点,任何一套规则,都有其局限性。
面对它们,我应该要先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再思考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然后结合以上两点,做出调整,使其更适合自己,成为新的、专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根本不在于模仿能力,而是反思能力。
反思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在认知与行动的基础上,真正弄懂这件事,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03
—
相对应地,我也要小心自己的所谓经验总结。
倒并不是说经验一定不准确,而是自己的认知一定会有局限性,面对复杂的问题和系统,光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显然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前些时候,有位同事就来跟我反馈:你在公司推广的这些套路,只能解决问题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确定的东西。
而我想要的套路,首先是我们能暴露出哪些问题,是不是该暴露的问题都“显性化”了,有了问题清单,才能一一对照着解决啊!
他的这些反馈,还真说中了我的“痛处”:虽然我熟知这个套路,但不能总使用一套逻辑去解决问题。
单一的答案,忽略其他的解题方法,拒绝更多的可能性,这其实就是在犯”做事极端“的错误。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满世界看到的都是钉子。
04
—
最后,总结一下:
我觉得当下的我至少要有这样几个成长策略:
首先,在学习中,碰到”标准答案“,多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解答”。
因为,标准答案只代表过去,而外部的环境却在不断发生变化。
面对它们,我应该要先去理解答案背后的逻辑,再结合当下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思考。
其次,无论多么“笃定”的锚点,同样需要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论点,以防止自己一厢情愿,出现认知偏差。
最后,我要小心我的所谓经验总结,要把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看成是待验证的。
自己当下的认知一定存在局限性,如果总是把自己锚定在原有的观念上,那就不可能得到成长。
人除了要有思考能力之外,更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这里“否定”的意思,就是要跳出机械式的学习,能主动大胆地去假设和验证,让自己激荡出新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会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