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们学习了叶武滨老师的《时间管理100讲》,好多同学提出了很多困惑,我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梳理下,供参考。
叶老师说:大脑是CPU,不是硬盘,所以我们要清空大脑,做全面的记录。可是当把我们所知道的都写下来以后呢,会发现这么多的事情,我们真的是做不完,所以怎么办呢?
我们要学会聚焦,学会挑出要事,我们要学会对事情的分类!
事件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它跟时间有密切关系,特定时间你要做的事情。
特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用日程来管理,就我们用日历,苹果的日历、安卓的日历或者纸质的日历都可以来管理这类的事件。这里必须关注的点是收集记录要彻底,不能只写工作的事情,没有去写生活上的事情,引发遗漏以致有突发事件。这类事件要少而精。
第二种分类,它跟承诺有关,对时间也有要求的事情。
比如:交电费,还信用卡,可以把它放在清单当中,给它标注一个截止的时间,用清单系统来管理。
第三种分类,它跟个人情感或物质需求有关,没有太多时间的要求的事情。
比如:比如给爸爸妈妈打个问候电话;比如外出买个东西,加个油,看完一本书,整理一下衣橱......
这些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最近你要做的事情,越快做越好,你做得越快,你的大脑就越轻松,所以我们把这一类用清单来管理,但是不标注时间。
概括的说我们主要的分类有3种:一是日程,二是有截至日的清单事件,三是没有截止日的清单事件。
通常,我们最多的就是第三类事件。那么把这类清单再拆分,把它分成跟情境有关!
什么是情境呢?
情境就是你有多少时间,你在什么样的一个空间,你当时的体能精力怎么样。
叶老师举了堵车的例子。
堵车的时候,我们的时间很多,但空间也很狭窄,情绪没有那么的积极,精力有限。这时候能做的事,不应该是很重要的,而应该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如果不开车他会做比如冥想,闭目养神;或者打开清单系统选择适合他当下情境的事情来完成,比如打个电话......
记得在线下课,叶老师手把手的用教会我们用APP记录,排程。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全部都可以先进入清单,而对于确定要做并明确时间的事情,移入日历,并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特别记忆犹新的是,课堂上30分钟好不容易记录下来的事情,叶老师让我们一件件的过,用三问:
1.要不要做?——不要的马上就删掉。(好舍不得啊,结果我全部搞进了待定。其实,那些待定里的后来基本都没有做,甚至看起来奇怪怎么那时候会觉得犹豫呢?可见,好多东西当时以为要做的没做其实也没关系。如果还是不清楚,不妨试一试这样逐条去问自己:这件事情能给我累积人生势能吗?如果不做后果会怎么样?我能不能尽量拖延或干脆放弃?例如:领导随手丢给你一个活,这个活一定要做吗?其实不妨判断一下,如果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领导似乎也不是很上心,那不妨先放着,等有空再说。
2.如果要,要的结果是什么?我能否把它外包、移交出去?或者压缩流程,利用工具,来减少它的时间?
如果你需要每天做饭,那能否尽可能压缩流程?比如,一次性买齐三天或一周的菜;购买已经加工好、备好的材料包;用更简单、更流程化的烹饪方式……等等。
3.下一步:委托或执行这件事。比如买保险,要的结果是保险合同,那下一步就是打电话给保险代理人。于是这件事就转变为打电话@某某#碎片,列入清单,如有需要加上截止日期。
我发现,按照老师的方法,记录很容易,排程也不难,执行起来只要细分了下一步,一切都会变得有条不紊,掌控感油然而生。
现在对我来说,需要的是持续的记录、排程和执行。什么样的计划才能赶得上变化呢?那就是每天不断的去回顾,去反思调整。简单的事重复化,重复的事流程化,流程的事自动化。
很多同学说,我觉得我总没有在做要事,总是被紧急事追着跑。其实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觉察,已经有意识的去分辨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慢慢的,当你也有挤出一点点时间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你会发现,紧急的事情竟然就慢慢少了。就像我们每天学习时间管理音频,每天做记录写作业没有人追着你逼着你必须写,但这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如果你觉得你要学习好时间管理,那写作业就是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安排出必要的时间来做。
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带来大改变,让我们一起走在前进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