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渐渐的养成了一个“手机”习惯。吃饭看、坐车看、等地铁看、休息时间更要看……反正无时无刻人们的小手指都在那一方小的屏幕上滑来滑去。偶尔还要传来一段耳熟能详的抖音音乐。
而随着短视频快速传播、高速发展、创造巨大流量的同时,短视频用户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截止2018年12月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同比增长58.05%。2019年6月,中国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达8.57亿人。同时,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超过综合视频(8.3%),成为仅次于既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
随手刷个视频乐呵一下已经成为了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是在这个习惯中,有人开始猜想,如果把学习与视频相结合,刷着短视频就把习学了,岂不是一举两得?也有人提出疑问,这种学习方式是昙花一现还是万古长青?始终有所辩驳。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07542/934504518779dc04.png)
短视频的教育之路
有很多想培养兴趣爱好的年轻人,他们不报班,而是选择翻开相关系列的教学短视频,开启学习生涯。其实有很多人都会像这些人如此,在随时可以刷到的短视频中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而短视频的生意经也就此展开。
今年4月份,央视网对B站发出表扬:《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如今在B站学习已成为无法忽视的现象,它与它的用户共同创造了这种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有趣而快乐的学习似乎没那么困难。”
至此今年今年7月份,快手推出“教育生态合伙人计划”。10月30日,短视频平台B站宣布上线“课堂”频道,开启付费课程内测。今年3月,抖音率先对部分知识科普类账号开发类5分钟长视频权限,在这之后,抖音还推出了“DOU知计划”短视频科普知识比赛,从平台资源、商业变现等各个方面扶持创作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07542/e6cdeea1ade355b3.png)
7月18日,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袁祥在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办的“2019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表示,字节跳动致力于利用旗下抖音等多个产品优势,发挥面向青少年教育的有效功能,期待与各界携手共建青少年短视频教育绿色生态。
在视频教育之下,在线教育平台也在政策红利、面临寒冬都是起起伏伏中,把目光转向了社交短视频,从而实现为自身业务赋能。以好未来、新东方为首的在线教育企业开始在B站投放广告,在抖音制作爆款短视频,入驻快手与用户互动。在线教育企业布局社交短视频平台不难理解,作为日活型的平台,快手抖音B站都有其天然优势,虽然是偏娱乐化的平台,但它们有更多的触点,用户年轻化,与在线教育的潜在用户高度契合。
短视频诞生了一个新的产业,也带动了其它的产业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与场景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短视频+教育 未来是否可期?
抖音,专注年轻人音乐短视频社区平台。快手,用户记录和分享生产、生活的短视频平台。B站,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这些短视频平台从娱乐到教育,从分享到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新时代下的教育生态,可以说短视频+教育已初具规模。
对于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90后、00后,在知识的层面上他们更追求多面性,不可否认短视频学习的出现提供了知识获取的另一种渠道。然而,所有的学习经验都在告诉大家学习贵在坚持,当在学校和老师的监督下都不一定能够完成的学习,凭借自觉的短视频学习又如何能帮助完成学习呢?
数据显示,在B站最受欢迎的课程是北大的《变态心理学》,而这门课程末集与首集弹幕比仅1.3625%,最后一集仅有一百条弹幕。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只有1个人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麻省理工的算法导论课的末集与首集弹幕比甚至不足1%。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07542/e96736fc8924700c.png)
即使是资源十分丰富的B站,也没有帮助学生逃离开半途而废,甚至是开始即结束的命运。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基于书本等文字符号的学习方式而言,短视频提供了更直接、易理解、更刺激的视听符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掌握一门课程其实很轻松”的幻觉。
更重要的是,这些视频平台让人清楚地知道,在电脑屏幕的另一端,有一群和你一样听不懂会问“为什么”,会关注某些细节和槽点的年轻人。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下,每个人在打开一门课程时都充满雄心壮志,但最后这些课程都难逃在收藏夹里吃灰的命运,甚至没有被点开过第二次。
那么综上所述,所谓的短视频学习存在诸多缺点却依旧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热潮的背后,是资本为导入流量而采取的手段,还是一次对于教育模式变革的探究。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教育场景正在逐步迁移,教学内容也在频频更新,以此导致了受教育人群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有了较大的出入。短视频学习作为一个新兴产品固有可取之处,依旧不乏槽点可在,是技术的变革不假,但教育生态的改变或许还待强有力的证实出现。那么未来的教育形态到底何种,可能还需一次次的技术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