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安晚册》中有一幅《巨石小花图》:画一巨石,略有其意,石无险峭危殆之象,笔势轻柔,倒是圆劲可爱;略向右,画小花一朵,向石而倾斜,竟然有拜倒之势。画中,石花二者一大一小,互相呼应,趣味盎然。八大题有一诗:“ 闻君善吹笛,已是无踪迹。乘舟上车去,一听主与客。”
八大山人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有八大山人《瓜月图轴》。静观其画,右下角实画一个大西瓜,瓜上又虚画出月亮轮廓。月照西瓜,两圆相扣,一虚一实,处处皆圆。上有题字云:“ 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八大山人。” 诗近打油,然意颇堪玩,且深有寓意,如果从这幅画属于八大晚年的作品,之前其曾有过数十年遁入佛门、参禅究法的生经历这一途径来考究,是有迹可循、有理可解的。
上方的诗文题款和画面下方的瓜、月两意象三者之间形式及内涵上的关联,构成“瓜月相映”的意境。
由题款“己巳闰三月十五夜画所得”可知,画面所表达,与中秋民俗无关。有人曾经误识日期款中的“己巳闰三月十五”为“己巳闰八月十五”(公元1689年为农历己巳年,此年又是农历闰三月年),于是他们臆测此画意与中秋赏月有关。阴历三月十五夜的江南,西瓜尚未到成熟采摘期,故“月圆西瓜上时”中的西瓜,应是瓜园中的未熟之瓜,画中的瓜形也正呈尚未圆熟之状。很明显画面以极简约的笔墨描绘出“月圆西瓜上时”的情境嘛,天上明月仅由墨线勾勒圆形轮廓,因月下瓜体所呈现出的凹凸、纹理、明暗等相状皆昭彰显著,则足以使人联想到月容皎皎月光昭昭,以及当时的空明澄静。
这幅画若是深究,还可以写出一大篇文字来。以后有空再细说。
八大山人再来看这幅《孤鸟图轴》,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画面从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末梢处立着孤鸟,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曹丕有诗云:“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从无垠的时空来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一只孤鸟,一只短暂栖息而瞬间消逝的鸟儿。人本来的命运就是这无所依靠,而无所沾系才是还归于人本然相的唯一途径啊。
八大山人很少画飞鸟图,我见过唯一的《飞鸟图》,图上题有诗:“翩翩一双鸟,折留采薪木。衔木向南飞,辛勤构巢窟。岂知巢未暖,两鸟自相啄。巢覆鸟亦倾,悲鸣向谁屋!”表达了什么?不是一己之叹,是人之生存之叹。八大不取飞鸟,缘于飞鸟易起追逐之想,失自性之真。
八大与石涛终生未见一面,却引为好友。他俩在艺术上互相影响,思想上互相激荡。晚年的石涛因获交八大,那颗狂热的心多少获得些安宁;而窘迫的八大虽一生足不出江西,却因与石涛的交往增加了精神腾挪空间。穿越时空的两个灵魂,今人膜拜,意兴为之动容。天空壑古,雪个精神。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
八大山人的鸟,不在高空,在山峦上,在小石旁,在静谧小洲,在飘零枯荷,在傲然孤枝上。似落非落,翅膀欲动欲止,独脚站立如石柱。他笔下的鸟儿不为觅食而来,多显闲适之态,有悠闲栖息,有双目微闭似在打盹儿,也有圆睁混沌之眼,让观画者一眼就陷入其情境,久久不能自拔。
这就是八大山人的魅力。每次观赏,每次有新体会。他的单幅作品价值过亿。可惜。。。不由想起梵高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