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三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一个成绩中游的同学,考完后跟全班同学说他能考到80分以上,但是那份题大家都觉得有点难。结果成绩出来以后,他只考了18分。
在很多大型考试后,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的反馈,有的说题目很简单,也有的说某个题目已经做过了,但是,当公布成绩的时候就,往往这样反馈的同学就瞎眼了。
只能说,这些同学在考试时并没有真正弄懂题目的要求,有些题目看似跟平学练习的题相同,其实是形似而神不似。
在一本书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过去的知识成就了现在的你,也限制了现在的你,让你听不进去与自己认知不同的意见,让你不愿意挑战那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领域。
过去的知识也好,经验也好,的确培养了我们的一些素养,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形成思维定势,也就无法很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愿去接受新的挑战。
这种思维的禁锢,深深地限制了人的发展。新高考以来,一些名校出现了成绩滑坡,这与思维定势也有一定关系,新高考的题型灵活,用老一套的做题套路似乎不太管用了,一个题目只教给学生一种做法,学生的思维也被限制了,就像前边的例子一样,学生一看题目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曾经做过的题,用错误的方法去解题,怎么能正确呢?所以成绩下滑是正常的。
有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用50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蹩脚的老师是用1个办法试图解决50个不同的问题。”我觉得说得非常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多种方法才能适合更多的学生,而学生才能找到更有利于理解的方法。用1个方法去试图解决50个不同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固化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刻意练习,但是练习有一个最合适的度,超出了这个度只能是高耗低效,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失去兴趣,限制了自由创造。
现在的教育都在内卷,一味地追求学习时间上的长度,却不去研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只教会学生相信,却不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人,应该发展自己的能力,但也不应该在发展中丧失原有的本性。要让学习成为兴趣和创造力最好的保鲜剂,而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诅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