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本书,我是一定要买回来的。等孩子长大后,我会告诉他:“诺,这就是苏北的农村,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作为苏北老乡,我真佩服毕飞宇。他写得特别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这本书,不仅是他的童年回忆录,还是一本“农业生活指南”。
看完,你不仅能知道房子怎么盖,猪怎么杀,牛怎么耕地,稻子怎么割······还能知道,爷爷辈的大集体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里头很多事,有的是我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有的是听家里长辈念叨,却从未得见的。
2
毕飞宇是60后,那会正是文革时期。他父亲被打为右派,(就是坏人),发配到泰州农村。全家也跟着一起去了。虽然分配到农村,但是他们不怎么干农活,因为父母都是老师。但这并不妨碍毕飞宇了解农村。
那个年代,学校没什么课上,他每天就到处溜达。农村有什么好看的呢?有啊!对一个孩子来说,磨豆腐、弹棉花、农忙收割、母猪下崽、哭丧死人……都是一定要去看的热闹事。
3
比方说,哭丧吧。死人是一件悲伤的事,但其实在农村,老人死了是一件用不着特别悲伤的事。邻里乡亲来哭丧,也就是情面上的意思意思。主要夸夸死人生前的功劳苦劳。我妈也说过,老人死了是“喜丧”。
哭丧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悲伤,另一方面,为了表达悲伤,要故意哭得很夸张。没办法,风俗就是这样。现在变了,可以花钱请人哭丧。哭丧的人一般带个墨镜,一喉一喉地哭起来,看不清她的脸,声音很是悲恸。有的村子请男人哭丧,感觉更奇怪。
4
毕飞宇一家,没有固定住所。一会住这个村,一会住那个村,有时还住过寺庙。但这不妨碍他苏北人的本性。他的文字,早已出卖了他。字里行间,都是苏北人那种,有点小精明,又人情味十足的样子。和我爸妈他们一样,瞬间让人回到小时候,非常亲切。
小时候听外婆说起“挑河工”。她的语气里,挑河工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听起来人特别多,很是热火朝天的样子。我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想象一下。因为我那会,已经没有挑河工这回事了。有趣的是,在毕飞宇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挑河工的盛景。
5
毕飞宇是这么写的:
鼎沸的号子声,还有漫天的烟尘。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只一眼,我就傻了,我不敢想象,我能在“一眼”里头,看到那么多的人。全是人。是的,这是“县里的”工程,它动用了“全县的”劳动力。河床笔直,又宽又长,一直延伸到我看不见的地方。挑河的民工呢?同样延伸到我看不见的地方。
在最远处,人只有一“粒”那么小,卑微了,不值一提。可是,因为量的巨大,那些小小的,卑微的“粒”既是蠕动的,也是荡漾的,粒粒皆辛苦。
除了人,工地上满眼都是旗帜,某某公社,某某大队,它们在清晰地提示我:浩荡的人流表面是混乱的,暗地里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得到了严格的控制,没有一条腿会走错方向。
难以想象,一个国家浩大的水利工程,居然纯靠人力完成。感谢毕飞宇写了这一段,我仿佛看到,外公外婆也在曾其中热情地劳作着。这本书,是连接我和外婆的桥梁。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这一段。
6
书里,还写了很多文革时期的事,毕飞宇没有回避这一段。因为他父母饱受着屈辱。难以想象,毕飞宇本不姓“毕”,因为他父亲是右派,连本姓都被割去了。真是,挺荒唐的。
纵然如此,他父亲还自学物理化学,向往着星辰大海。母亲时常在家备上几大瓶开水,和知青们喝茶聊天。这无形中,给孩子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本书虽然有点厚,但是非常好读,中间穿插了很多洞察世事的智慧。对于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很有意义,非常适合给孩子看,也适合拿来怀旧。
PS: 小云云的春天,你值得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