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

作者: 韩东流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08:18 被阅读0次

一万小时定律这个说法是来自《异类》这本书,马尔科姆告诉我们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坚持10000小时,你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认为,人类脑部需要10000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而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无论是作家、音乐家、运动员,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一万这个数字被反复提及,这是“一万小时”的事实依据。

这个理论一度激励了好多人,也激励了我,10000小时,1天24小时,相当于414天,才1年多时间,当然不可能不吃不喝,就算一天练习8小时,那么我们在3年多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实际上该理论的关键是:一万小时的练习只是通往世界级水平的必要条件,想要获得世界冠军,天赋也不可忽略。

然而这个理论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指出了天赋不再是决定因数,好的天赋只是让你在起点上领先别人,但是你不能指望不靠自己的努力就领先别人一辈子。我们普通人所求的也不是世界级水平,我们只需在一个行业中出类拔萃就可以了,那么一万小时定律仍然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退出以下:

世界级水平=一万小时练习(后天)+天赋(先天)

出类拔萃=一万小时练习(后天)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天赋差不多,所费时间相近的情况下,成绩仍然有好有坏;喜欢美食的人很多,从小吃到大,时间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但是也没有成为美食家;这违反了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

万维刚告诉我们:出类拔萃=一万小时刻意练习

一项科学难题的解决,或者一项体育事业的腾飞,并不是靠干事业的人的内在品质。比如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重大突破,媒体喜欢把成功归结于拼搏精神。难道成功真的如此简单,靠拼就够了吗。再比如中国足球的一再失利,媒体就会把失败归结于中国人的综合素质,归结于中国的整个体制,甚至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杯上赢一两场球,居然要整个中华民族跟着一起反思。我们做事情需要就事论事,足球不行就研究足球,不要绑架其他。真正能够提升我们技艺的不是文化,不是制度,不是哲学,不是自虐,不是心诚,而是刻意练习自己的技艺。

以下是万维刚总结的刻意练习的方法论,干货。

1、在拉升区练习,不能在舒适区练习;

练习的精髓不是重复已会的事情,而是要持续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样的练习才有针对性。在生活中所有人都想挑战自我,但实际上人们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驾轻就熟的事情上。

2、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在拉升区大量的重复练习,在音乐与运动练习中尤其强调“分块”重复练习基础动作。这里涉及到人脑到底是怎么掌握一项技能的。

主流的理论认为是神经元的作用,神经元在练习的过程中,一直被激发,时间长了就会长到一起。所以技能可以说是长在人脑中的,是一种硬件结构。所以如果可能剖开,掌握不同技能的人,他们大脑里的神经网络结构是不一样的(锻炼大脑比锻炼身体合算,因为身体再怎么练也不能变成三体六臂,但大脑可以改变结构)。所以想把技能 “长”在大脑里,必须在拉升区进行大量重复的套路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就是该套路的神经元已经长在一起了。

3、练习过程中,要有及时有效的反馈

这一点与管理一样,反馈非常重要。在练习中,反馈者比如说教练,不见得比运动员的水平高,但是他们不是运动员自身,他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运动员动作,可以及时指出错误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运动员的练习才是有效的。练习者必须能够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不然就等于没有练习。因为刻意练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纠错练习。所以从这点来看,编程应该是最容易自学的事情了,因为程序对不对,计算机一运行马上就会告诉你。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不好玩,他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所以你如果想学点知识,最有效的办就是拿本书(最好是正规教材或者是专业著作),老老实实的找个没人的地方反复读,而且还要做读书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不要想着寓教于乐这回事了,娱乐和学习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那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号召别人学习,但娱乐本身不是学习。

以上的四点就是万维刚,根据大量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的科学训练方法:刻意练习。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会真的花费上一万小时去磨炼一项技能,知道一个道理后,大部分人就停留在了想一想的阶段,理论和践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实际上才是我们普通人最大的问题,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万小时定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o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