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线于2016年8月,2017年年初“从零做起”,2年不到,日活1.5亿+月活3亿。分析任何一个产品,都要回到它所在的历史背景里。先关注一下造就抖音风靡的大经济体,虽然有很多公开分析,但我想自己总结一下。四大红利撑起了抖音:
1. 移动互联网新增长:3到6线城市新入网人群。
2. 新人群的情感需求: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娱乐产品。
3. 碎片化时代:看看地铁上有多少人捧着手机刷抖音。
4. 今日头条的流量积累。
很好懂,不细说。以下正式进入答题。
在用户获取阶段,关注抖音的本质
抖音的本质是什么?
从名字说起。对比一下“微视”,“微博”、“微信”,这些老气横秋的名字,可以看出字节跳动有多了不起。看到这名字第一眼,我判定了它品牌调性与众不同。它本质上是一款音乐应用,并且是“电子音乐”应用,因此它刚开始输出的内容就是“热歌劲舞”。它的魔性核心在音乐上。“抖”除了强烈的节奏感,还有一个“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蒙太奇在电影拍摄中很常见,就如美图秀秀将传统photoshop遮罩手法用在美颜上,抖音将蒙太奇世俗化,往影视创作的方向走。
讲完核心定位,轮到产品细节,一个结论:抖音所有的细节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爽”,它的本质是一款杀时间的音乐应用,你且看我的体验:
无需登录,打开抖音,视频就自动一个接一个地播放。
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牛逼。即使还在创业阶段的快手,app第一个页面也还是“同城”推荐的页面,并没有直接播放。我一直以游民身份潜伏,抖音给我展示的是各种已经被验证了火的题材:萌萌猫狗、美女唱歌、小宝宝搞笑视频、脑洞大开视频、每一种都不同,加在一起就很新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吸引用户不断地去探索。
全屏高清,重点在于把手机上的时间都遮住了,抖音5分钟,人间1小时。
视频瀑布流,上下滑动的过场动效。
其余细节:手机调音量的动效,点赞时红心的跳动……
于是,你耳朵里反复飘起“海草海草海草”,“少女喵喵喵”,看到各种好玩的搞笑的15秒视频,忍不住又刷了2个小时。
在用户获取阶段,抖音做营销的两个关键词:大规模和运气
2017.3月,岳云鹏转发了抖音视频,纯意外,非合作。
2017.4月,胡彦斌单曲合作
2017.7月,李小璐和周笔畅等一大推明星开始扎堆
2017.8月,tik tol出海。
2017.9月,《中国有嘻哈》合作
2017.10月,快乐大本营
2018.1月,百万英雄原创音乐计划
2018.2月,春节广告
基本上每月一个大动作,为啥如此密集呢?用抖音自己的话说:“用户数到了”。在营销学上,有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叫做重复。在大众媒体渠道,同时做一些花费很大的营销动作,就能取得倍增的品牌识别度。换句话说,不要打小广告,要玩就玩大的。
我还想延伸一个话题,为什么说创业需要运气?抖音的好运气当然是遇到了《中国有嘻哈》。
2017年,《中国有嘻哈》因为4小时之内播放量破亿的纪录,各种媒体小报已经开始解读嘻哈现象,“freestyle”瞬间成为网络流行词。2018年,《中国新说唱》还有这个热度吗?我看了一些数字,《中国新说唱》第二集上线24h,总播放量破3亿。
你说,3亿也不错啦,也能获取很大的用户群,但关键是:第一效应就没有了。第一效应的价值是,抖音和嘻哈节目的调性如此契合,以致于真正树立了抖音“年轻的、动感的、潮流“的品牌形象。在奇葩说的冠名商里,我记得的只有美特斯邦威。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中国新说唱》的冠名商是谁吗?
同样是冠名,快乐大本营和高能少年团就绝对没有这样的效果。
在用户活跃阶段,重点关注——内容的多样性。
用户活跃度分成:创作者的活跃度,围观者的活跃度。抖音是中心化的平台。除非有外部冲击,只要是头部和腰部创作者还在,活跃度就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先举一个反例,在内容上没有做好的,要看“小咖秀”,纯素人的节奏表演+单一的配音模式,并没有支撑用户长期的活跃度。
在创作者上,其他平台都是这么打过来的。微博早年,第一批是以媒体人为核心的公知,后来是段子手,然后是明星,最后是机构型账号,比如平安中国,品牌型账号都出来了。内容丰富性大,以至于现在要做推广,都绕不过去微博。微信呢?除了依赖于微博培养的kol移植,主要还有垂直类目的根植,鸡汤类,技能类,本地信息类,也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体系。
抖音是怎么做的?有一个抖音mcn机构(内容创作)的评级表,每25个账号每一个账号,每个月要发12条,然后它每一条的vv大概是26w,这是一个不能算很高,也不算低的数据,平台创造者的活跃度还可以。至于怎么维护头部流量明星创作的生命周期?抖音也意识到,明星是留不住的。能抓住的还是腰部流量。
最近有一些机构型账号,世界博物馆,七个博物馆,丁香医生这些机构都入驻抖音,并且拍出有意思的小视频,丰富了内容。
那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激发素人的创作欲望?我想强调一个词:价值网。
有一个概念叫做价值网,是李善友教授提出的,就是说成就一家企业的其实不是创业者,而是价值网,是谁需要你。
其实这一点快手做得更好。快手,2011年成立,至今7年,日活1.2亿。仅仅从2年和7年的数字对比,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快手就比抖音有耐心得多。抖音的增速和爆发力显然是用资本和头部流量撑过来的,因此有无数竞争者效仿。为什么大家不去效仿快手呢?因为快手的成功不可复制。扯远了,回到价值感。
快手说:“我们并没有定位在年轻人的产品,恰好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找到了我们。” 你不知道会有哪一群人找到你,因为你帮他们发声了。
那你看看,为什么更广大的农村人民用的是快手,而不是抖音?当然先排除一下入场时间的问题,快手是七年前成立,也就是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的时候。抖音才成立两年。或者说,既然早就有快手了,为何一二三线的年轻人,找到的是抖音,而不是快手?
我认为答案在两个产品的设计上:快手不是技术流,不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想拍就拍。抖音用很多技术手段帮助用户创造视频,门槛还是比快手高。对快手用户来说,抖音还是太复杂。对抖音用户来说,快手太简单太low了。
打开快手,各种天地间,县城间,出租车,田地里,“快手看中国”,而不是“抖音看中国”。
打开抖音,各种小姐姐,喵喵喵,海草舞,手指舞。
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快手其实是“生存感”,抖音是“存在感”。我们人啊,解决了生存之后,才有心思解决存在感啊。
生存感无需激励,只要让他看到,这里有他的同乡,都在吃虫子,做危险的事情,以博取打赏费,他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创作了。存在感,可以在别的地方获取。我有时想不出要在抖音上发啥新奇好玩的,但在美图秀秀上发一张自拍,也能刷存在感。
因此,抖音在激励素人创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用户留存:排除外部障碍,游戏+社交化。
流量卡。我判断有一半的用户是在无wifi情况下刷抖音的。因此,我关闭手机wifi, 于是弹出一个画面:”抖音无限流量卡,2元刷全网,想都不敢想“,有一些细则:当月每天登陆抖音,次月1元一天不限流量。当月成功邀请一位朋友办理病激活抖音卡,次月流量免费不限量。这是什么呀?这就是跟产品细节设置一个逻辑。我帮你把所有阻碍都排除了,你就安心在这呆着吧。臣服吧,我的奴隶。
排行榜、主题竞赛、挑战,用游戏化、社交化的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留存。
自传播阶段:话题炒作。
有一个常识:名就是利,所有在抖音上创作过视频的,为了利益,都会自发到别的平台上发送视频。素人用户也会自动搬运一些好玩的视频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中。
那官方能做什么?话题炒作,说实话,我一直不知道抖音大三女神、直到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了“温婉”的素颜,这话题确实有一手哦。
综上,除了四大红利外,撑起抖音的因素有:
1. 产品设计培养爽感,即时满足人群的娱乐需求。
2. 市场营销符合人群的价值观。《中国有嘻哈》是神来之笔。
3. 腰部创作者撑起了内容多样性,提升活跃度。
4. 游戏化、社交化的方式提高用户留存。
成就你的,最终也束缚了你
当然不是说,用户喜欢在这玩,商业上一定就能成功。本质上是因为,用户的喜好很容易改变。去年王者荣耀,今年吃鸡,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内容要不断变化,是非常难的。因此,随着人群的扩展,内容的无底线一定是抖音会遇到的巨大问题,你看,抖音已经迅速行动,开发了防沉溺锁,跟政府机关合作等等,努力去规避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
而互联网产品盈利模式无非是:广告、卖货、知识变现。作为一个“杀时间”的产品,用户说我是来这玩的,你还要我买货?不合理啊,蔑视。看广告,行吧,依靠今日头条这座大山,广告变现也是探索方向。最终,抖音更可能是通过广告的形式变现,因为他还是一个中心化的媒体。
对于盈利,我没有别的建议,因为水平只到这了。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