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题:学习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做不到一门深入
课堂内容:老师和一位同学对话。同学对于自己广学而不精有疑惑。
课后作业:谈谈感想
我的回答:
一是佛学老师曾经提醒过,对所有的欲望都要觉察和内观。哪怕是看上去很好的欲望,像喜欢读书、爱好运动等等。以防掉到新的欲望陷阱中,以防自己用好的欲望“合理”地替代或遮蔽了“消极”的方面。也许那个不停歇行动的动力源泉就来源于自己内在的匮乏,一天不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去同理和接纳内在的自己,需求得不到满足,行动就不会停止。
二是之前我也曾有过博大精深的想法,也一直很努力学习,但终究没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学的多忘得快。直到我发现了两个事实,一个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满足无限的欲望根本不可能。另一个是遗忘是人类生存的保护机制,不遗忘才痛苦。而且真正为自己所用的知识一定是经常遇到、反复练习的,其余的无关知识就应该被遗忘。如此一来我放下了成为“学霸”的包袱,不再羞于才疏学浅,敢于公开承认自己“不会”“做不到”了。
三是老师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之前烦扰的“性格特质”也是很迷人的。像多愁善感,会更容易洞察身边的人和事;大大咧咧,会让自己对细枝末节的噪点无动于衷;认真仔细,会让生活过得井井有条等等。在生命有限的大前提下,对无法解释的复杂的自己,比起不断追寻,总也够不着、看不清来说,接纳当下自己的状态,学会欣赏“不一样”的自己也许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题外话:
今早去看了其他同学的答案,果然视角不一样,理解不一样。我是这一群精深心理学同学中专业最浅薄的,刚进去的时候也跟老师说,能不能别让我说话,哈哈。
露怯,就是这种久违的感觉。许久前有过这种感受,现在误打误撞闯入新的环境,重新找到了初出茅庐的感觉,还挺得劲儿的。总得跳出自己的生活圈,或者自己的知识圈,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昨晚提交作业也反复思考能不能发,是不是和发?这就像我刚调整办公室,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总是谨小慎微一样。这又投射出我对大家评价的在意。也就是说,我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无所畏惧,我还是习惯性希望获得赞赏和肯定。
但我来这里学习的目的就不是赞赏和肯定,而是走近哲学这件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把自己的孤陋寡闻暴露出来,傻傻跟随,认真交代吧。
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坦然地往前走。我忽然觉得有趣了,做点和之前不一样的事,重新在习惯性思维跳跃的时候捕捉到自己的懦弱、胆怯、不自量力、傻不愣登,哈哈。
面对自己是多有趣的一件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