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201606】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201606】

作者: Adichel要坚持 | 来源:发表于2016-07-06 10:40 被阅读0次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简评

    与其说作者是20世纪著名的规划师,还不如说她是个心思细腻的观察家,城市会死吗?一个城市的死亡是什么样?讲述城市的生死的时候,她在讨论的是什么?

    本书中讨论的大城市的生与死,是多样性的产生与消亡。

    城市被非常恰当地称为是经济多样性的发动机和新企业的天然孵化器,但不代表通过简单的存在就能自动生发多样性。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内部区域主要功能尽可能的多,不得少于两个;大多数街段要短,容易拐弯;区域建筑物多种多样,包括一定年份的老建筑;人流密度达到足够的高度。

    1、内部区域功能多样性

    大学城所在的片区是否有活力,这取决于在那个地方的大学质量吗?不,决定权在于区域功能。如果片区是大部分地划入教育用地,混合性不足,一到放假大学城就会变成“鬼城”,周边的超市会关门,烧烤街会消失,公园会闲置,而这些更会导致人流量会减少,循环恶化。

    核心商圈周边的房子好不好卖,取决于购物的人流量吗?取决于商圈引进的商家吗?不,决定权还是在于区域功能。时间分布的重要性在商圈表现得尤为突出,早上上班的人、下午购物的人、晚上出来宵夜纳凉的人,这些能够给区域提供足够的人流,让其保持活力,而他们的功能需求各不相同。

    在这讨论两种形式的多样性,第一种多样性是“首要用途”,即市民的印象用途,比如政府中心、博物馆、购物街、大学城等,是人们来那个地方的目的,而首要用途可能是多个的。第二种多样性则是指那些为回应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设施,若发展良好且特点突出则很有可能变成另一种首要用途。

    比如重庆市日均人流密度最高的地方—--三峡广场,就是教育+商务+住宅+购物的混合功能区域,无论哪个时段来,都是人。

    2、大多数街段要短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其实这和人们的行走习惯有关,想象一条长长的、笔直的大道,没有岔路口、没有红绿灯……恩,好像也没有人!街段太长会导致人们的行走路线变得单一,产生更多的区域死角,也容易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如下图两种街道模式的对比,短、平、直的街道则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更多的区域有了人气,给街道带来的活力能让其具备功能多样性。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街道,那街道除了使交通方便以外还能有什么功能呢?

    它能满足人们安全、交往的需求

    首先说安全,当人们身居闹市,就处于一种受他人无意识监督的状态,街道旁的小商小贩、休息椅上偶尔停留的行人,他们的眼睛比城管、警察更有力,并且是持续且无偿的。

    而说到交往,除了成年人之间你来我往的互相照拂以外,书中提到了街道对孩子的成长和交往至关重要,充满活力的街道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在监督状况下又享有充分自由的环境,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同龄人玩耍,并且对于成人来说,这比去公园、游乐场陪玩要安全,成本也要低得多。而如今很多商业综合体的儿童乐园,也是模拟一种街道的场景—--将孩子们置于公共可见的场所,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流替家长们监督。

    3、区域建筑物多种多样,包括一定年份的老建筑

    “城市需要各自各样的旧建筑来培育多样性的首要混合用途,以及第二类用途。”作者认为老旧建筑伴随着低廉的租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创业,孵化更多的首要用途。

    而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作者爱德华认为建筑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限制了老建筑的拆除并不能让其价格下降,反而政府会为了保护老旧建筑而少建新楼,或者为了保护古城风貌限制周边大楼的层高,这些作为都会降低供给,导致价格的上涨。

    我比较倾向于爱德华的观点,因此这部分不作展开描述。

    4、人流密度必须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人们是以什么目的

    首先,人口的集中是一种资源。第二,拥挤才是使人们逃离某区域的罪魁祸首,而住宅密度高并不代表该地区是拥挤的。

    大部分城市最初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某些地域优势或其它优势,而由此产生的小城市一般还会继续发展,继续发展的动力中又有了新的优势----就是城市集聚的大量人口,带来的人口规模效益与人口密度效益,使得城市原来的优势地位继续增强,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人口对城市的多样性和活跃度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

    而再细化到区域的人流密度时,就必须和住宅密度挂钩。本书认为高密度不会印制多样性的发展,标准化+高密度才会。在某些正统的规划理论和住宅理论里,高密度的住宅享有很不好的名声,现在听到某块住宅用地容积率过高,某些专业人士心里也会潜意识地将其与刚需、喧闹、拥挤联系在一起,被认为会导致各种问题和失败,但这样就无法解释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活跃了,现实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用来反驳。

    和国家的一线城市的发展模式一样,城市和人口都会变得更加庞大,吸引更多的人口代表着丰富无比的差异性和可能性,这些差异性中的很多是独一无二和不可预见的,应当看作一种资源来对待和使用----在需要激活城市生活的地方,提高人口密度。因此我们需要高住宅密度和高住宅用地覆盖率。

    正如作者所说:“更多的街道,在活跃地区更多的公园,各种非住宅建筑与住宅的融合,再加上住宅建筑本身的多样性,会产生一种与受过高密度和覆盖率困扰的地区完全不同的效应。”

    多样性能够让城市形成一种高度发展的复杂秩序,生生不息。

    C$�h��[�e�J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2016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rk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