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我们要在受到多少伤害后,才能学会从根源上保护自己

我们要在受到多少伤害后,才能学会从根源上保护自己

作者: 几存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23:07 被阅读0次

    几存

    随着高管性侵案在网上披露、发酵,越来越多的文章视频冒头,才发现那形形色色的威胁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一事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与之相关的书籍再次畅销,呼吁人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免遭性侵害的观点洋洋洒洒,好像人们从一个事件中就能学到相关的教训般。

    人在犯罪方面的天赋是无穷的。而我们在一个事件中能吸取的经验教训却是有限的。若我们只能在事件发生后才对此归纳总结,想要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简直是天方夜谭。

    罪犯会模范他们的“前辈”只是为了汲取经验,或避免重蹈其入狱的覆辙。由此可见,犯罪手段、方式只会“进化”,而非一成不变。因此,如果我们只能从一个个事件中学到关于这一事件的一个教训,那么,我们将只能背负着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候选人。

    用结论反推事件,能让人理清的只有这一事件。但要从犯罪中保护自己,就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对此,加文·德·贝克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是世界顶级的犯罪方面的专家,但于此同时,他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亲见也亲身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威胁,并得以从这些威胁下存活下来,并用自己对威胁的切身感受帮助着其他遭遇过或正在遭遇威胁的可怜人。

    在《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中,贝克尔表示,避免危险最关键的一步是预测危险。

    犯罪是一个过程,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说,罪犯在实行犯罪之前还有犯意表示(犯罪意图的流露)和犯罪预备(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则是预测危险的重要阶段,而对危险的预测越早,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而预测危险则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我们的直觉。

    这听起来似乎很是“假大空”。

    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直觉: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但在这本书中,贝克尔用一个个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暴力行为是可预测的,直觉真的能救人于水火。

    “我们生来就能分辨自己是否身处险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名优秀的守护者,能适时提醒我们危险降临,指引我们安然逃离险境。”

    我对贝克尔所说的直觉的理解是:人们在经过漫长的日常生活后对突如其来的反常现象及细节的应激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感知违和感的一种能力。

    它不是不切实际的灵光一闪,也不是所谓的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以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经历为依据,通过大脑的快速反应产生的自动提示。

    以书中的一个例子为例:一名飞行员在进入一家便利店时突然感到害怕,在他遵从自己的内心离开便利店后不久,店里就发生了枪击案。飞行员在审视自己先前莫名的恐惧时表示这是一种直觉,但随后他又在回忆细节时又说自己的离开可能因为店员当时不合理的反应:店员在他进店后只是快速地撇了一眼,就一直注意着另一名顾客。而飞行员在这一情形中感知了他的不安和恐慌。

    人们在面临危险时并没有意识到大脑对这一情形迅速做出反应,因此我们往往将直觉归结为虚无缥缈的运气。事实上,直觉是大脑的有的放矢。

    一个人的意图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危险分子惯用的几招:

    1、强拉关系。以“我们”为例,这个字可以说是非常常用了,但换一种场合却是危险分子用以建立“同类”关系的陷阱。

    2、大摆“迷魂阵”。通俗讲就是让自己显得“迷人”,或者说是一种立人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惑或吸引别人,以便让自己掌控全局。

    3、堆砌细节。人们在说谎是会下意识感到心虚,因此更容易讲个不停,添加一些无关的细节以便让自己的话合情合理,以假乱真。

    4、贴标签。通过贬低对方激起对方的反驳,以便使其落入陷阱。比如人在被说逞强后,为了反驳这番话更容易接受对方提供的帮助,而这帮助很可能是为了实施犯罪的阴谋。(如:得以登堂入室)

    5、放“高利贷”。先前的好意只是为了使你“欠人情”,以便引出后面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小请求,为了更好地实施犯罪)

    6、主动承诺。为了说服对方相信其某种意图,如“我向你保证”。

    7、无视拒绝。存心想控制你的人,会假装没听见你的拒绝。但现实中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用“这是对方的热情”所说服。

    安全,只能依靠自己。比起事后伸张正义,不如事前重视安全。法律或许能制裁罪犯,却不能治愈创伤。

    “人类的暴力行为都是目的明确、理由充分的,至少对行凶者本人来说是这样。”           

    因此我们应从根源上掐断威胁,学会在危险到来前预测危险,培养并相信自己的直觉,尽可能增大摆脱危险的筹码。

    《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可以说是非战争年代普通人的“兵法”,或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给每个人一把得以保护自己的武器,一个礼物。

    愿人人得以从危险中拯救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要在受到多少伤害后,才能学会从根源上保护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te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