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病态心理
日本著名作家山下英子在其著作《断舍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们在生活中对于一些用不到又舍不得扔掉的物品进行了划分归类,区分出了生活中那些不必要得到,没必要保留和应该舍弃的物品,进而衍生到对于生命的思考。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我们不断购买新物品,又舍不得扔掉旧物品,导致新物品的作用受限,而旧物品则放在角落占据着空间,默默吃灰。心理专家认为,这其实属于一种具有病态心理,如何理解呢?
贪婪
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落,堆放着一些过去的东西,或是因为价格便宜买回来却发现没有用处,或是用过几次之后觉得不合适,又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
他们满是灰尘,对当下和以后没有什么用处,但我们就是舍不得扔,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扔掉他们就是浪费,放在一边才更让人心安。
其实,这体现了人类贪婪的一面,明明对你已经没有了用处,却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不肯舍弃,我们以为我们抓住了它们,其实是对自己的束缚。
小时候,70年代出生的我们,妈妈总是一年只在春节、六一儿童节、生日给我们各做一套新衣服。也许穿新衣服的欲望就在那一刻被压制了。成年后,不停去买衣服,满足儿时穿新衣服的梦。这是否是一种满足内在小孩的举动?成年后,身体不断发福,没有思考如何去瘦身运动,却通过不断购买衣服来匹配自己变形的身材。这又是否是一种缺失自律,自欺欺人的行为?当逛商场时,遇到打折商品时,又总是买了又买,难道满足了内心打折就是收获福利的心态?当全面分析好自己的心态。我买衣服的欲望大大降低,不再买那些廉价货,因为我成长了,知道怎样适合自己,知道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更知道如果通过自律,拥有健康完美的身材,哪怕我裹个麻袋片都是美的。我更知道了,拥有美丽的脸蛋,拥有娇美的身材,不如更拥有充实丰盛的灵魂。
囤积强迫症
我们错误地认为,它们是我们付出的钱、精力的产物,其实,他们是我们错误决策的代价,我们如果将他们保存,就会给我们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买错的东西依旧在身边,我并没有失去什么”。
然后,我们就会麻木地继续买进“鸡肋物品”,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可能患上囤积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无节制的囤积和收集各种无用的物品。
我总是以为那些袋子,盒子等等也许还可以二次使用,慢慢的在家里的角落里就越堆越多。我在想,小的时候,物质条件也是比较好的,是什么时候让我会变得如此节省?畏于妈妈的唠叨,还是繁重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经济的压力,又或者是我缺乏了审美的意识?
沉溺于过去
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为“睹物思情”,一些对个体有特殊影响的物品承载着特殊的感情,看见它们我们就想起了自己的旧事。
并且, 很多时候,它们往往是带有负面情绪的物品,下定不了扔掉他们的决心,就把它们放到看不见的角落,以求心安。
好久不联系的朋友,总是我第一时间去联系他们。我总是不断的回忆过去,总是不能忘记自己学生时代,很多的同学,工作后认识了很多朋友。总是不愿意放弃我生命中的这些人,我在深深的思索着又是为了什么?除了珍惜友情,亲情,爱情之外,是不是对无知的未来有了一种恐惧和不安全感,所以才紧紧的抓住过去?我们总要和过去的一些人说再见,这是一种成熟,是一种历练,因为任何一种关系都不可能伴随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勇于说再见,就是一种成熟和成长。
我们并不是说怀旧不好,只是,过度沉溺于过去容易迷失未来,过去的辉煌或是失意都已经随风而消散,什么都不肯舍弃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不肯从过去的辉煌中醒来,那也就是你最终的高度。
山下英子认为,未来是神的恩赐,不应该总在期盼未来,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不计较过去的种种,活成一个乐天派。
舍弃的是东西,更是自己过去的种种情绪,我希望大家每天醒来都是新鲜充满活力的自己,而不是因为过去的种种而迷惑,今天终会成为过往,活在当下。
刘墉先生说,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那些对自己没有用的尽快舍弃掉,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生命漫长却又短暂,难道要背上那些无用的东西来让自己错过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那些我用不到,但我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它们占据着我的空间,影响我的心情,左右我的抉择。人的一生不应该大步向前,勇敢一些的尝试新生活吗?当我思考了这些,我明白了,应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明白了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明白了要和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还有那段回忆,说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