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近期要参加腾讯的产品管培生面试,为了提前感受下氛围,组织了这场模拟群面,十个人参加。
模拟开始前十分钟,我提议大家首先自我介绍熟悉下。有同学以“这是待会群面的环节”为由否定了提议。
所以,群面前大家真的不需要相互介绍了解下吗?小白表示很懵逼。
说下群面情况。
题目是“针对大学生最痛的痛点,设计一款产品”。
因为没有产品经理的经历,紧急恶补了一些。学了两条定律:(已知产品)产品定位——用户需求——解决方案;(未知产品)用户场景——目标用户——用户需求——解决方案。本想着怀揣万金油,不至于表现太low,整个面试下来,我才觉得高估了自己。
说下我自己的感受。
由于提前大家并没有互相熟悉,人员到齐后便开始了。我是第一次参加,虽说之前看了一些面经,但仍是懵逼的,不太懂该做什么。加上我并不了解PM这个岗位,心里有点胆怯,生怕自己说错了,带偏了流程或耽误了时间,这种心理导致我在群面中并未积极针对题目去思考和讨论。我认为是导致我整体表现很low的重要原因。
这次群面的组织者首先跳了leader,简单介绍了下时间分配,大致是3分钟自我介绍,5——7分钟确定痛点,5分钟确定产品,10分钟提出解决方案,5分钟总结。
(一)自我介绍
10个人,3分钟的自我介绍,平均每个人18秒。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两位男生,一个说自己之前在百度做过相应的岗位,另一个说自己有个几次创业经历。
他们的优点在于,在十多秒的自我介绍环节充分将自己的经历与岗位做了匹配。一方面你会觉得他们蛮牛逼,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当然这个压力因人而异,我是很容易形成的),另一方面会自然吸引面试官的关注。当然,这样说也有风险,如果在后面的环节表现不佳,被淘汰的几率更大。
还有一个女生给我的感觉也不错,她说了句“希望在接下来的谈论环节可以给大家多贡献idea”,事实证明,她在接下来的环节结合自身的经历的确贡献了蛮新颖的idea。至少她的idea我觉得产品要求契合度蛮高,不过后来有人认为这个并不算“最痛的痛点”,直接给否了。遗憾的是,她没有再争取一下。
还有一个细节,我旁边的女孩在别人自我介绍时,差不多记下了每个人的名字,最后在点评时没有用代号称呼被人,而是直接叫了名字。我感觉蛮好,第一、细心;第二、反应快。至少我是介绍完自己后就处于放空状态。
这个环节给可以总结的是,自我介绍中突出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当然,千万别吹牛逼,毕竟自己挖的坑还要自己填。
像我这种不适合做timer、leader、reporter的菜鸟还是安静地做个speaker吧,毕竟能否完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群面考察的重要点。
所以,我的自我介绍可以这样说“大家好,我叫XX,来自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有过什么经历(经历一定要和岗位匹配),希望在接下来的谈论中可以贡献好点子”。
(二)用户场景确定
这一环节,leader让按顺序来一个一个说,然后大家就开始“吐槽”,当下我觉得大家贡献的点子蛮好,挺符合“最痛的痛点”。事后想下,其实从这里开始就有些跑偏了。题目中说“大学生”,大家就默认为目标用户确定了,这其实给自己挖了挺大一坑。“大学生”这一群体覆盖面太广了,群面的同学可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业,性别也不同,地区、年级,专业、性别的差异很可能导致大家对“痛点”的关注仅限于从自身经验出发,比如有同学提出的各类功能卡太多,不方便,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但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痛点”。所以目标用户范围过于广泛可能后期的产品定位上不够清晰。如果是设计一款需要盈利的产品,盈利模式存在风险。
我感觉首先应该将目标用户细分,一来范围缩小,目的会比较明确,节省时间,二来设计上更具针对性,围绕一定群体发力,定位会更清晰。
比如可以将目标用户锁定在“研究生”这一群体,做一款研究生专属交友软件。理由如下:一研究生活动范围多集中于实验室或图书馆,交友范围狭窄;二交友甚至婚恋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重要且紧急的事;三有相应的统计表示“找对象”的确是最困扰研究生的问题,对我们的产品提供了数据支持。
当然在场的同学提出了大学社团信息闭塞,学生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有些有趣但小众的社团缺少展现平台,关注度低,生源少,最终可能导致社团有名无实。并且校外的资源想找社团合作时,缺少社团的信息也无从下手。这一点颇具针对性,社团是每个大学都有的,运作模式差不多,问题具有共性。
除了 用户的细分,这一环节的另一大感受是,千万不要按顺序一个一个说。首先,按顺序,如果有同学没有准备好,又到他了,很可能会硬着头皮乱说一些,反而浪费时间。直接进行脑暴,没有点子的同学可以顺着别人的启发添加补充意见,讨论也会更顺畅。
这次群面虽规定了用户场景确定为5—7分钟,但事实上,在规定时间内,大家并未达成一致,以至于在产品设计环节时仍有同学跳出来质疑“痛点”是否为“最痛点”。
(三)产品确定
产品确定环节,有同学提出做爱扑的成本高,且本产品是不需要考虑盈利问题(我也不太明白从题目中怎么可以看出这个产品是不需要考虑盈利问题的),所以直接选用了微信公众号的形式。
所以产品确定这个环节虽然预留了五分钟,事实上,大概三分钟就确定了用微信公号。接下来的十多分钟是在讨论解决方案。
(四)解决方案
好吧,这一环节我想不起来了,他们讲得太快,而且其中两个leader型的同学讲话语速太快加上有口音问题,经常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节奏带的太快,来不及思考,直接懵逼掉。
不过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生,怼天怼地的,说出的理由也没什么逻辑和事实依据,好像一直在怼leader同学。leader中间可能心里崩溃了几次。
那个女孩提出的意见蛮好,但太从个人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整体的用户需求。比如她坚持认为应该吧“挂失、补办”单独设置为一个tap,在底部菜单展示。但多数同学认为,从整体用户需求来讲,“挂失、补办”功能的使用频率不高,可以采用回复关键字的形式。当然,这一看法没有说服坚定的girl。
这里我马后炮一下,我当时如果不懵逼可以跳出来说一下。产品的设计应注重事实和数据,从事实和数据看,“挂失补办”属于紧急但使用频率相对不高的一项,可以在用户首次关注公号时便给出提示,或者底部菜单设置“使用指南”按钮,在“使用指南”中将“挂失补办”这一项放在首位。
当然,这都是马后炮了,希望我下次不要再懵逼了,投入讨论,不怼天怼地,只克服自己羞于展示的心理。
(五)总结环节
总结环节由于事先没有指定reporter,到最后大家都没有当reporter的意愿,而leader同学由于同时跳了leader和timer,不可能再担任reporter。临时推举了一位但那位同学说自己没有准备好又推给了另一位同学,幸好另一位同学经验多又不像我全程懵逼,迅速把整个流程re了一遍。后来大家提意见说他讲的太详细了,但我觉得挺好,主要是我很受震撼,我全程都不知道要记些什么,也不清楚大家都讲了什么,他完全都记得,复述快速又准确。当然别的同学说可以不用完全复述,只挑重点将就可以了。这也是个很好的意见,在以后的群面中,我需要更专注点,培养快速抓重点的能力,万一没人做reporter,也是可以尝试下的。
乱七八糟写了很多,其实也不指望帮助到后来人,只是被自己蠢哭了,想梳理下整个流程,分析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的,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做些准备。也算是一种情绪输出吧,我好像习惯了输入然后忘掉,做了很多事却懒得总结,导致大脑处于很“驽钝”的状态,希望借助回顾润滑下我这个“朽木”。
自我介绍突出和岗位匹配度,不能做leader,timer、reporter就做一个合格了speaker,当然也不能直接就否定了自己,做好笔记,保持机灵,如果团队陷入尴尬,说不定可以救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