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许三观卖血记》:从“血与泪”的思考出发阐释余华笔下平等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从“血与泪”的思考出发阐释余华笔下平等主题

作者: 君先生的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1:33 被阅读0次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之一,自从1984年完成第一篇小说以来,他的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以及叙述方式都有着阶段性的变化。《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同时这部小说也是他认为自己首次完全让小说人物自己开口说话的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缘起于一位哭泣的老人。余华与好友陈虹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泪流满面的从对面走过来,陈虹说,在王府井哭泣的老人会不会是因为卖血卖不出去了,他一辈子以卖血为生。余华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这部小说就诞生了。本篇文章着重解析小说中许三观的血与泪,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平等主题。

    余华

    “血与泪”诠释的平等

    余华曾评价《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这个世界因为存在不平等,所以就会有对不平等的回应。许三观卖血的经历成为了全书的脉络,他因无法卖血而流泪的时候则成为了全书的终止。

    在解读一些革命文学的时候,“血与泪”通常应该是放在一起的,但是两者的内在含义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相比于对“血”的解读,“泪”往往会被读者忽略。我看过一些关于《许三观卖血记》评论,对于“血”的阐释相当多,而对于“泪”的解读却少之又少。《伤痕即景,暴力奇观》一书中指出了“血与泪”是作为《许三观卖血记》的核心概念,不过它依旧着重对“血”的解析。

    “血与泪的文学”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口号,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会看到许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便是这一类文学作品,整个故事由苦难叙事,用卖血来丈量苦难长度与强度,同时以此考量许三观承受痛苦、抗争苦难时展现出的力度。不过,虽然全文贯穿苦难,但是结尾并不是止于苦难,这与余华以往的苦难作品是不同的。

    在革命文学中,“血”具有苦难与斗争两种含义:一种是被压迫者因被压迫而流血,从而体现出苦难;另一种是被压迫者必须经历流血之路才能反抗压迫。在时代的背景下,《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显然不是第二种含义,但若是缺少反抗压迫便很难体现平等这一主题,因此在小说中,“泪”取代了“血”成为第二个中心概念,从而实现主人公对不平等的回应。

    在解读作者如何运用“血与泪”表达不平等的主题之前,我们需要体会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

    “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这句话指出了小说中“平等”的含义。很多人认为这种“平等”像阿Q精神胜利法一样是痴人说梦的,但余华在序言中将“平等”的范围限定在了邻里之间,在小说中,许三观与小城中其他成员是“平等”的,一同承受着苦难。除此之外,我们从方铁匠与何小勇这两个人物的故事里以及众人为许三观捐款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余华对平等的诠释,虽然略显平庸,但是小说描述的“平等”是完整的。

    在“血与泪”之下,从背负恶的人物出发,揭示出不平等的根源

    不平等是无处不在的,更何况是在作者笔下的小城中,但是作者却有意地避开其他不平等,这是为了更加突出另一种“不平等”的策略。

    小说除了以许三观卖血与哭泣来表达不平等之外,还着重刻画与“血与泪”相关的背负恶的人物。纵观余华的其他作品,会发现《许三观卖血记》行文走向并不是余华小说的普遍规律,小说中缺少极恶的人物。故事中出现两个勉强可以代表恶的人物,李血头与生产队长,他们的恶并不是道德层面的,而是源于权力。

    拥有权力者与普通人存在固有的不平等,余华将小说中的普通人物进行单纯化,从而呈现出 小城中缺少恶人的景象,这是一种将矛头指向拥有权力者的阶级修辞策略,以便搁置内部矛盾。李血头与生产队长是权力的缩影,余华在小说中点明了权力的来源:

    “要种庄稼得向国家租田地,到了收成的时候要向国家交粮食,国家就像是从前的地主,当然国家不是地主,应该叫人民公社。”

    这句话出自许三观之口,书中每一次政治运动之前,许三观都会有一番完全超出其知识背景的时事点评,这更像是作者自己的评论。当我们留意故事中政治背景下的情节,会发现他们十分地贴合真实的社会。

    余华以此指出权力是成为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小城中的人们都处于权力阴影的控制之下。从某种程度上看,李血头同样处于这一不平等的阴影下,他的衰老与许三观的衰老是同步的,最终许三观看见他被火化车拉走,而新的血头出现表明被压迫者终将衰老,而权力的运作则生生不息、不可战胜。

    “泪”的侧面是一种摆脱不平等、超越苦难的精神

    由权力引起的不平等在小说中被一再凸显,不可规避。但是序言中的邻里之间的平等是可以达到的,有人说《许三观卖血记》缺少某种超越性的因素,十三次卖血之后,仍然是苦难,而文学展示苦难,需要的是展示某种超越苦难的精神。其实小说中是有这种超越性的精神的,不过,通过对“血”的解读显然并不能体会出超越苦难的精神,我们应该转移目光,解读许三观的“泪”,它是一种对无法超越的不平等的独特回应。

    小说中,哭泣的场景有很多,大多数是许玉兰坐在大门前哭诉的场景。我们很容易将哭泣的场景认为是表现苦难的另一个侧面,是“血”的附属物。许三观的哭泣被许玉兰的表现所掩盖,因此,读者很少会思考许三观哭泣所表达的东西。许三观哭泣的情节一共有六处:

    在家中感慨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方铁匠抄家后和许玉兰一起哭;一乐插队后和许玉兰一起哭;为二乐卖血时在李血头面前哭;根龙死时在医院外哭;以为一乐死时在病房里大哭。

    这些哭泣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哭泣的场景从家庭走向了公众场所,哭泣的对象由自身变成了社会上的其他人。

    余华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泪流满面的老人后曾说,“他直露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尴尬”。“我们共同的尴尬”就是我们无法去正面回应遇到的不幸或是困难,我们总是若无其事地获得暂时的满足,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平等与不幸的环境之中,当哭泣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则展现出一种宣示与象征。

    哭泣老人的形象被余华赋予了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哭泣是一种掌控自我命运或是对抗命运的途径。《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以哭泣老人的形象出现,这无疑是作者赋予了某种生命英雄的象征意义,再现了真实社会的场景,余华借此推动这一叙事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前半部的许三观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形象,而后半部许三观逐渐变得温情与高尚。前文的不堪形象是为了给后文那个哭泣英雄做铺垫,以此体现出许三观形象的蜕变与复活。

    结语

    敢于追求平等的人是勇敢的,不论是以哭泣的方式,还是以反抗的方式。作者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来体现许三观对平等的纯粹追求。人们总是被自我束缚,拥有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的人是很常见的,许三观对于平等的纯粹追求在众多人的眼中算是一个异类,但也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异类。

    “血与泪”之下所描述的平等注定是一种启蒙式的探索,不过,这也是余华想要给读者的一个思考平等的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许三观卖血记》:从“血与泪”的思考出发阐释余华笔下平等主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wl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