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丨工业:大庆会战( 7-22)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23:01 被阅读690次

    第七章 榜样的力量

    第二十二回 大庆会战:李剑白提议改大庆 王进喜铁身献油井

    、石油工业起步

    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曾国藩到孙中山,无一不把实业兴国作为施政理想。而工业化也始终是毛泽东时代新中国建设的主题。“解放”可以跑了,歼5可以飞了,可是没油啊!“贫油”成了中国工业化道路挥之不去的阴影。

    1914年美国的一支打井队,在他们认为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陕北到处打井找油,结果一连打了七口井却一无所获。1938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人又来到中国,到处钻探打井,结果也是徒劳。

    于是,他们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认为中国从岩石的种类和生成年代来看,不存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矿藏的可能性。致使国民党统治时期进入“洋油”时代。因此,与其它工业产业一样,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是在废墟中起步的。

    建国前,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建国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转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石油。

    1959年,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在中国主要城市的街道和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背着一个个大沼气包。1956年中央根据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意见,找油工作进行了战略转移,由原来仅局限于西北开始向东部转移。

    1959年国庆十周年来临之际,大庆油田被发现。紧接着,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与解放军退伍官兵,展开了一场和平时期的特殊战役,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和科技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大草原。

    经过几年奋战,终于拿下了大庆油田。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王进喜,让石油工人成为那个年代最受尊敬的人。是他们,让中国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松基3井试油成功

    1959年8月,康世恩副部长和苏联地质专家来到哈尔滨。当时松基3井已钻到1460米。该井从1112米处开始连续发现油气显示,并已取出含油砂岩岩心,但该井钻井质量不好,有倾斜现象。苏联专家提出松基3井要按设计要求钻到3200米完钻,再由下而上逐层试油。

    康世恩听了专家的意见后说:“打井的目的是为了找油,一旦见到油气显示,就马上把它弄明白,不要延误时机。从这口井资料看希望很大,应该停钻试油,尽快确定有无开采价值。”

    苏联专家当时激动地说:“搞石油勘探要讲究程序,基准井就要完成基准井的任务,按设计要求,完井后才能试油。”

    康世恩说:“这口井才打到1000多米,如果全井取完岩心,起码还得半年,油层被泥浆浸泡时间长了,恐怕油也试不出来了。如果现在试油,有开采价值,可以立即开发。”

    康世恩最终说服了苏联专家。松基3井从9月上旬开始试油,并在1959年9月26日下午喷出了原油。松辽地区第一次发现了工业油流,之后,在附近又部署了一批探井,在长达100公里范围钻探,一口一口油井喷出了石油。

    当时,适逢全国人民欢庆国庆10周年。11月8日,石油职工在松基3井附近的大同镇召开庆祝大会。时任黑龙江省委秘书长的李剑白提议,把大同改为“大庆”,以免同山西的大同市混同。得到了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同意,世界著名大油田“大庆油田”宣告诞生。

    、大庆会战

    1960年2月,中央决定开发大庆油田。石油工业部组成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参加会战的石油队伍,于3至4月间相继抵达大庆。

    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专业军官也陆续到达会战前线,到4月份,大庆已经集结了4万多人。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等亲临现场指挥。4万多由石油工人、科技人员、转业官兵等从四面八方涌到“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大庆,组成会战大军。

    那时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会战大军生产和生活都遇到极大困难。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喊出的。在每天一个人只有五两粮食的情况下,他们自己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用 “甩掉石油落后帽子,为中国人民争气”的誓言,攻克了生产、生活上的重重难关。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曾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1960年春,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有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

    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了。王铁人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大庆油田1959年发现,1960年投入开发,创造了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支撑起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了新中国工业企业的价值追求。

    大庆石油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

    “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四个一样”: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1966年,大庆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到1976年,大庆原油产量登上了5000万吨台阶,跨入世界十大油田行列。此后,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一直稳定了27年,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在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工业学大庆”以及“铁人王进喜”成为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记忆。

    榜样的力量丨工业:大庆会战( 7-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榜样的力量丨工业:大庆会战( 7-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wm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