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是古典诗词之美。她走过千年流光,来到你的面前,凝眸相望,眼波中流淌的缠绵不尽的相思……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
雨中,满塘的残花对影最堪赏,花尽蓬枯,也未尝不是好景致。
《红楼梦》里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残荷”已经够让人心惊了,残荷听雨该是怎样的况味?
一场秋雨后,一切都安静下来,荷花饱经岁月的种种忧患,露出沧桑的容颜。
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那声响,该是多么凄青,孤绝。
多愁善感的黛玉,本就是一株绛珠草,她与自然万物心灵相通。
她睹花落而伤春,见残红而落泪,想必,“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被她品出了别样的况味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话是辛弃疾说的,不婉约,真性情。
两句诗就是从山的角度看人,呈现出了山与人的相互往还和欣赏。
山还是山,人还是人;同时人又变成了山,山也变成了人;人中有山,山中有人,以至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人,山人凝为一体:
人融入了山的凝重厚实,山也秉承了人的灵性情感。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
菡萏,就是荷花。
荷花早已凋谢,清香消散殆尽,只剩下断梗残叶,在西风绿波间飒飒作响。
这两句充满了百花凋谢荒芜残败,美人年龄衰老的感慨。(王国维语:“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真的让人不忍看了,心中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怅惆。
“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蚱艋舟,是一种窄而长,行如蚱艋的小船。
想想这个小船这么小,大概这一生的愁绪,船是载不起来的。
一船离恨,悠悠荡荡,在风中隐动着空落的旧梦,渐行,渐远………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
我想乘着清风回到月亮上去,又担心自己住在那由美玉砌成的广寒宫里,经受不住天上的严寒。
很多喜欢古典诗词的人都将这一阙词烂熟于心,随口吟诵。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明月当空时,最不敢独自倚栏而伫,那时,端起的酒全是愁,入心皆化作相思泪!
相爱的人无法厮守,总是忧愁备生。
其实转念一想,心有所属,人生淡定,尽管相隔千里,相思却能翻越千山万水到达对方身边,执手相看,幸福不曾离开。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这里的“恨”其实就是“愁”。
白居易曾说春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以春草喻离愁。正好道出了它的那种刬不尽、压不住、无穷无尽、不可遏止的特点。
“更行更远还生”的六字句,每两个字一停,是层层曲折,一步一个徘徊,天涯路上行一步就多一份离恨。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
映入眼帘的,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将离愁与平芜春山这样的景融成一体,在想象中更进一层,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就更令人不能释怀。
由于景的扩大而增加了情的容量,所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感人至深,成为千古名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小山写的多是怀念以往的繁华歌舞,但确实写得美,声调好听,内容不深,却很动人。
心上人舞动着杨柳一样的腰肢,柔美曼妙的舞姿,让人叹为观止,就连月亮也不愿西沉,静静的照在楼心中,欣赏着美景。
歌女亭亭玉立,人面如桃花般美丽,甜美的歌声一经唱出,余音绕梁,就像扇子扇出的凉风一样,凉爽如风,沁人心脾。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红药,指芍药。
芍药,花中之相,别名将离。
现在想想,莲花太浅,桃花太艳,牡丹太俗。这百花之中,也就只有它能配得上扬州的。
至如今,在清澈的月光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随意铺陈的二十四桥,吹箫的玉人早已不在,徒留下桥边的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