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镜小书生
当今,不少青年口中不再是“理想”,而是“金钱”。他们眼中不再是“情怀”,而是“轻奢”;他们的心中不再是“苍生”,而是“自我”。
依我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家财万贯、有房有车、家庭美满也是一种理想,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些大多是由大量的物质和低级享乐拼凑而成,未涉及更高价值的体现和对世界的深度感知。
我认为,理想分为两种类型,成就型和情怀型,成就型源于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和追求,情怀型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感知。因此,理想的本质是精神的衍生物。
诚然,我们应该肯定人对物质和低级娱乐的渴望,但我觉得,社会更好的状态应该是人对物质与精神的渴求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精神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于个人而言,缺少热爱的事物,很难领会到真正的幸福。缺少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则容易造成内心深处的空虚,使人更易迷茫和脆弱,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于社会而言,一味沉迷于衡量自我利益,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浮躁、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会使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于文化事业而言,会造成青年不愿意投身文化事业,前辈的接力棒无处安放的局面,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事业的衰弱。
于人类文明而言,缺少对所爱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思考,必然无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青年的精神缺失。
要知道,任何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因此,探讨精神缺失的原因,要从社会环境入手。
从时代背景来看,其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了尼尔·波兹曼笔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常常把空闲时间分配给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沉迷于电视剧、游戏、短视频等低级娱乐,沦陷在刺激强、投入低的事物中,变得更浮躁、肤浅、急功近利,不愿去静下心来感知世界。
其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不得不远离自然,对自然的感受随之钝化,从而潜移默化地钝化了人的整体感知思维。
知晓原因后,我们就该扛起守护精神世界的大旗。无论何时,“理想”都不能变味。
其次,应该给予文科生更多支持,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推动文化进步,同时要鼓励大众参与文化活动,意识到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最后,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培养深化感知、深度思考的习惯,不应该迷失于物质文化中,也不应该痴迷于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必须要意识到精神于我们的重要性。
作为新一代青年,为个人理想而奋斗。这奋斗,有坚持、有汗水、有孤独、有信仰,铸就一个人能成才。成为一个有温度、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