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坚持写作,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写作。
看到七年级的语文书上写着:写作就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形式, 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去写。于是从十天以前,我开始尝试每天坚持写, 先不考虑写的想不像一篇文章,就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事,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不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加上什么框框。
到今天已经坚持了十天,不觉得有多难了,写起来反倒感觉很轻松。生活中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很多,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便有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把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先都记下来,再做取舍。其实坐下来仔细想一想,思维的闸口打开之后,话题还是很多,重点在于如何选定一个话题来深入到具体明确。
每天遇到的不同的人,发生的不同事,不同的心情,这些不同之中都有值得写的内容。平时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多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电视节目,都是积累内容素材和语言材料的好途径。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写作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可以写人,可以写事,描摹万物,也可以书法情感,表明观点,无论写什么都可以训练思维。
文 字,就是文、字, 是“文”和“字”。语文,是语、文,“语” 和 “文”, 语言+文字, 语:说的话,沉默不语的“语”,文:文字、文学、文章、文采。 这样说来,文字,理解为”字文“更好, 把它看成"字“ 和”文“,先有字,再有”文“。 拆解开来,这样理解,阅读的时候, 看书的时候,读文章的时候,理解句子意思的时候,遇到难理解的,就一个字一个字,逐字地读,逐字理解。 再连贯句子、段落和全篇,就容易地多了。
我们对待大多数事情的思维,已经长久地潜移默化地按照某些格式固定了下来,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惯性,改变不是容易的事情。 思维快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思维慢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思维太快,说话像机关枪连续发射,因为脑子转的太快,难免会有思维上的漏洞, 尤其还已经长久无意识地形成了思维惯性, 就很可能不够缜密。容易顺着以往的弱势思维看待问题。
最近修改了用了七年之久的手机密码,换了新的密码,但每次使用手机的时候,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输入之前的密码,输到一半手机自动提示输错了的时候才能反应过来”哦,已经不是这几个数字了”,每一次输入新密码之后都在提醒自己,但每一个下一次还是依然忘记。 这就是惯性的力量,真的不要低估习惯的力量啊。 就像去年,上班的园区换了大门的位置,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跑去之前的位置, 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习惯每次直接走去新的位置。 在适应期总是不由自主地先去旧位置,等走过去了才意识到已经是换了的。
写作的时候,不要有心理压力,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不要想华丽的词藻,整篇的文采。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小的小说,很多时候点睛之笔往往是聊聊几个字而已, 惜字如金也是重要的写作能力, 并不是长篇大论才是好文章。要琢磨出适当的字,简单但能展现效果的字,一字千金。
阅读一个本书也是一样,看到整本书,很多字,长篇文章, 也不要畏惧,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去理解、消化。这两天产生了这种想法的时候,想到有人读书为了更好地学习效果,会把书撕下来一页一页地学,学完就丢掉,不给自己留下还可以重学的机会。是对纸张的浪费啊,但效果肯定也是有的。
读书的时候,感觉难,就可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先从心理上消除畏惧心理,减少心理的压力。可以按页来消化,可以按半页来消化,可以一行一行地吸收、消化,甚至一句一句, 一个句子成分, 一个词语组合, 一个字一个字。 不怕慢,只怕站。依照这样的方法和思维读书,一定可以踏踏实实学到一些东西,并且理解的深入,不容易忘记。
大段的文字连在一起,确实会让人看着压抑, 视觉上的冲击第一时间进入心理,便有了压力,就会失去读下去的兴趣,除非故事情节特别有吸引力。所以文章的排版,一本书出版前的设计,排版,颜色的搭配,插图,都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