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
既然徐小胖母亲老把大胖的婚事跟徐小胖上学的事放一起讲,那么这两件之间肯定是有些关系的。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太没逻辑。
这徐小胖家的境况其实也没有他妈以为那么差,其实村里比他们家境况还要差的还有蛮多,也就是说完全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这穷人啊,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友善和温暖。徐小胖父母刚结婚那会儿,家里情况确实挺糟糕,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很快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整个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大家的光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徐小胖的父母不是什么聪明人但毕竟也是过了苦日子的勤快人,光景也是越来越好。
但是徐大胖就在土地刚分到户那年出生的,父母忙着地里的活计,也没心思好好带,好在毕竟是个孙子,爷爷非常喜欢。平日里对大胖挺好,其实可以说大胖最初两年的日子还是不错的,爷爷奶奶疼爱,外公外婆也能时不时照应一下,家里的光景也越来越景气,整个家庭氛围也还是算得上和谐温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爷爷突然提出来要分家,让徐小胖父母独立门户过生活。
另立门户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就在分一些家具农具存粮这些小东西的时候,小胖妈妈太计较,同时小胖爷爷太霸道强势,过程中闹得很不愉快,矛盾也就越积越多,大胖失去了爷爷奶奶的疼爱,也从小见到了各种鸡毛蒜皮的争吵,大胖变得沉默寡言,比同龄小孩子相比勤快得多也早熟得多。
到了上学的年龄,大胖按时入学,但是会主动帮家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常常为了帮父母干活,上课都不去。父母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相反还非常得意大胖懂事勤快。慢慢大胖学业成绩也越来越不行,同时在干活的过程中大胖找到了乐趣和幸福感,他幼小的心里觉得做了让父母高兴的事肯定是对的。但是这为学业的荒废埋下的伏笔。只是他们没有预知未来的麻烦罢了。
读到三年纪的时候,当时开始有人出去打工挣钱,大家都不再满足于吃饱,开始追求“有钱”。徐小胖的爸爸也随大家伙儿出去了,这时候老二胖胖已经开始上学了,大胖慢慢开始懂事了,知道爸爸外出打工是吃苦去了,家里妈妈一个人张罗三个小孩子,还有地里那么多活儿,肯定是照应不来,作业老大,他应该为家里多分担多做些事,于是经常逃学帮家里干活儿,妈妈也觉得大胖能帮一把挺好。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把大胖狠揍一顿,大胖坚决要回家种地不愿意去上学的时候,妈妈才发现问题,已经来不及了。其实妈妈虽然也知道读书是有用的,但是也只是想让孩子会认字写字,不像她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就行了。所以大胖坚决不上学,她只是生气大胖不听话,也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倒是爷爷非常生气,把徐小胖的父母臭骂了一顿,但也没能改变结果。所以小学读到四年纪下学期,大胖就回家种地了。
种了三四年的地,大胖已经成为好把式,得到老农们的高度赞扬,一时间大胖成了村里好小伙儿的代言人,都说老徐家出了个好小伙,这家人将来一定会越过越好。有女儿的人家也有人想着如果将来能让大胖做女婿,女儿一定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只可惜家底确实是差了点儿。
但是这些有把女儿嫁给大胖的人家还真有人主动出击,赵老大媳妇儿竟然三五次去找村里的媒婆,要媒婆去暗示大胖父母去找赵老大家提亲。这赵老大是什么人?是村里好吃懒做的代表人物,就想找个勤快女婿,结个勤快的亲家,日子能好过些。媒婆当然是知道的,所以一开始就没去跟大胖父母讲,后来找她次数多了就不好再回避,就跑去跟大胖母亲说了,但是是媒婆的话说得很直白:“反正赵老大媳妇儿是找了我好多回了,我们当家的一开始就反对我跟你们说,都晓得越赵老大两口子好吃懒做,待人虽然还算厚道,但是说话不知轻重,没什么教养,蛮难结交。我反正把话传到了,这个媒我肯定是不会做的,你们如果觉得可以考虑的话,你们就去找个你们信得过人去提亲,但是赵老大媳妇儿还嘱咐,她们主动找我给你们传话的事千万不能说出去!”
媒婆走了之后,大胖父母认真地商量考虑了一个晚上。
“我们这种条件,有人主动提出来把女儿给大胖,也算是老天保佑!就是赵老大这家人我们怕是应付不来。”
“但是他家女儿从小我们看着长大的,在她们这茬姑娘里面还是算是挺好的!娶媳妇儿关键是看女儿,两个老人其实不是关键。”
“但是如果老人太多事,将来大胖的日子也没法好好过,两家人又隔得这么近,古言都说亲戚远来香,太近了容易闹矛盾,到时候别人肯定闹笑话的,到时候会好麻烦的!”
“但是你想想,村里数得来的几家有年龄相当姑娘的人家,除了赵老大,其他几家估计也不会愿意我们结亲戚,他家能主动提出来,我们可以考上一下,也许赵老大对外人那样,对自己女儿女婿不会那样,再说了,赵老大两口子就是说话做事没什么教养,待人其实挺大方挺厚道的!人无完人嘛!”
“我们商量那么多没用啊,应该问问大胖,看看两个孩子有没有意向!”
大胖这个时候已经跟亲戚出门打工去了,为了此事,爸爸专门写了一封信,把情况说明,要大胖回信中说清楚想法,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就着手请人说媒,如果有问题,把问题说清楚,再商量。
很快大胖就回信了,说是亲事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没有意见,父母看着办就行。对于赵老大的女儿,他也算中意,只是担心赵家在村里是大户,虽然赵老大本人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但是赵家人向来看不起老徐家,这门亲事赵家人未必会同意,就这一点希望父母听一听爷爷的意见。如果其他事情都没有问题,父母就按规矩办,至于钱的事,也希望父母慎重考虑,因为目前他还没有攒到多少钱,而且胖胖和小胖都在上学,从钱的角度考虑的话,他觉得他毕竟才15岁,亲事往后推几年也没关系。
看完回信,父母忍不住流下泪来,一是感到儿子如此懂事,他们心里很知足,同时也深深自责,因为他们没能为儿子创造好的条件,让大胖小小年纪就为家里付出。当即回信说,这门亲事马上着手张罗,至于钱的事,老两口会想办法。
爷爷听说之后,觉得能和老赵家结亲不算是坏事,而且愿意他老人家出面张罗说媒的事。爷爷在村里非常有威望,他出面好多事情自然比大胖父母出面要好办得多,效率也要高得多。从启动到定亲,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全部妥当。定亲仪式也办得比较体面,只是大家都不是太看好这门亲事。当时大家的顾虑和议论,事实竟然一一应验,着实让人唏嘘。
一开始,赵家女儿和大胖彼此得培养感情,两家父母大人彼此相处得非常愉快,而且双方看着两小孩子处得越来越好特别高兴。这个时间大概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所以对于大胖来说,这半年是过得非常快乐的,首先体验到了爱情的滋润,二则有了丈母娘疼爱,对生活充满各种幸福圆满的期待。
都说好景不长,大胖的亲事也没逃出这个窠臼。大胖和赵家姑娘关系越来越亲密,赵老大两口子不知道是吃醋失落还是本性使然,开始挑事挑理。道理得靠说,平事得靠钱,这大胖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人,拉家常说闲话可以,忽悠说理压根儿就不会,所以老是被别人数落,什么与老赵家的亲戚没有来往!什么家里的农活儿帮得太少!什么过年过节没有主动给女儿置办礼物……
小问题越积越多,慢慢开始影响两个孩子的交往,赵老大坚持不让女儿跟大胖一起出外打工。但是年轻人都是不想在家呆的,赵家姑娘跟着村里其他姑娘也外出打工了。那会儿正好是外出打工潮,赵家姑娘去的江苏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大胖则是去的河南山西这些挖煤出苦力的地方,所处环境不一样,小小年纪又最容易被生活影响,慢慢两个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赵家姑娘觉得回老家生活是很没意思的,既然出来了,既然已经发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就应该想办法争取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大胖觉得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回家盖房结婚过日子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这辈子跟他徐大胖是没有关系的。两个人毕竟还是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得比较重的,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分手,而是想着说服对方,一年多下来,彼此不仅都没能说服对方,各自还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越走越远。大胖开始觉得赵家姑娘不是居家的女人,也许不会跟他处下去,拉家常的时候也给母亲稍稍提了一下想法。大胖母亲是敏感多疑的人,听了大胖的说法之后,就不停联想赵家各种议论表现,还有平日村里相关的流言蜚语,觉得这门亲事估计够呛了。心想,当初是你赵老大两口子托人说亲,这才三年不到就变这嘴脸了,将来还得了?赵家姑娘在外面花花世界花了眼,而且本身性格也比较泼辣利索,大胖老实本分,一定会受管束欺负,加上赵家是村里大户,大胖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很艰难……
赵老大两口子也在家嘀咕:原来觉得徐老二一家人勤劳厚道,大胖也勤快,将来女儿能过上好日子,这结亲几年下来,这徐老二两口子就知道干活儿,又节约到抠门儿,无趣得很。同样大胖也是一个老实得可怜的孩子,上次专门把女儿留在徐家过夜,竟然还是跟大胖妈妈睡。大胖这孩子也孝顺也知道疼人,也会持家,但是按目前徐家的家庭条件女儿将来也过不上什么好日子。而且赵家整个家族的人向来瞧不起老徐家的人,将来女儿也肯定会被赵家亲戚瞧不起,这终究是有问题的……
赵老大两口子把自己的顾虑给女儿说了,但是这姑娘觉得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不应该太担心,她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考虑分手,希望父母不要多想。
但是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为子女着想,所以赵老大两口子开始找徐家各种借口数落,随着离原计划结婚的时间越来越近,后期最核心的问题徐家有三个儿子,又没什么家产家当,结婚后住哪儿?家里胖胖的亲事和小胖上学的事大胖应该就不应该再管了,大胖挣的钱应该过好自己的日子,如果胖胖的闲事和小胖上学的事还要大胖来张罗,那日子永远没办法过好的。
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赵家的要求也合情理。但是问题就在于,大胖父母一直老老实实在家种地,也就顾得住全家吃喝,平日打零工、养猪放羊挣点钱也只是贴一些日常小花销,胖胖成亲和小胖读书这样的长期大笔花销,还真就指望不上。而且一直以来,大胖挣的钱都是贴补家用了,也正因为这样,赵老大两口子才一直强调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赵家没法得到满意的答案,大胖父母没这个信心不靠大胖,大胖呢也觉得自己一成家就不管父母弟弟,不合情理。加上前面几年积累的一些小顾忌小矛盾,赵老大决定放弃这门亲事,但是女儿并不同意。这老老大两口子处心积虑想各种办法激怒大胖父母,想让他家提出放弃。但是大胖父母本来就是有忍耐的人,加上赵家姑娘也给未来婆婆交过底,她一定会跟大胖结婚,加上当时情况,大胖这样的年龄和家庭条件能娶到这样媳妇儿真是谢天谢地了,所以就一直忍和哄。赵老大两口子也没有办法。
直到突然有一天,当时跑去找大胖妈妈说赵老大想把女儿许给大胖的那个媒婆突然跑到徐家告诉大胖妈妈一件事:赵家姑娘已经在外面找了一个有钱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说是早就在外面非法同居了!
这还得了?
这肯定是不能忍了!
于是大胖母亲也坚决放弃这门亲事,大胖也很纠结。其实听到母亲的说法之后,他问过赵家姑娘,对方说纯粹谣言,胡说八道。这么多年下来,他俩已经有很好的感情了,他愿意相信赵家姑娘。但是妈妈不停的说,而且在村里传开了,就算是假的,也已经说不清楚了,如果将来真的结婚了,这辈子可能都会因为这样的事儿被人说道和瞧不起。
最终就在计划结婚的前一年,双方终于同意友好分手。就在亲事解散的第二天,那个媒婆又跑来了,说出了一个让大胖妈妈后悔不已的真相:赵家姑娘根本没有在外面找对象,是赵老大两口子不愿意这门亲事,专门去找她,故意传假消息给大胖妈妈,真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条件太差,还有三个兄弟,将来肯定过不了好日子。
大胖妈妈先是把那个媒婆骂了好长一段时间,回头又把这笔帐记到了小胖身上。因为那会胖胖也早就出门打工去了,虽然不成气,没给家里挣什么钱,但是自己管自己还是没问题的。唯一要花家里钱的就是小胖。
就这样,在妈妈的逻辑里头,大哥的闲事黄掉的责任就算到徐小胖头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