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子曰:君子不器。
什么是“器”?
《易经》上是这样解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是无形的精神世界,是真理、是“道”;形而下,就是我们目之所及的世间万物、芸芸众生。
《易经》把“器”和“道”相提并论,可见“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程度。
器,分为很多种: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国家层面的、以及个人层面的。
物质之“器”,是实体、是生活的必需品。
但是,如何看待这种“器”,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格局。
《庄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来找庄子吐槽说:老庄,我最近好烦啊!
庄子问:你在烦恼什么呢?
惠子说:魏王送了我一袋葫芦种子,没想到结出来的葫芦特别大,用来盛水又不够结实;用来做瓢又太大了点儿……你说,它有什么用呢?
庄子说:从前有一家人,祖传了一种能让手不生冻疮的药,却世世代代以洗衣服为职业;后来有个人把药方献给吴王,吴王立刻把它用到军事上——他派军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最后大败越军……如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是你的格局太小啊!
同样一种药方,有人用它作为护肤品、世世代代洗衣服为生;有人却把它用到了军事上,大振国威;
同样一个葫芦,有人用它作为水瓢、酒葫芦,有人却用来当做交通工具、浮游江湖。
所以,器物的价值,全在于使用的人——人的格局越高,器物能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石器时代的人们,利用陶土制作了各种容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又利用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制造出大量的“机器”,从而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这些,都是“器物”价值的体现。
“器”的概念不止于物质,还在于精神层面。
汉代蔡邕的《郭有道碑文》有一句“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指的就是度量和才识。
一个人的度量越大,他的内心能容纳的东西就越多、就越包容新事物、内心也就越强大。
中国人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刘邦、关云长败走麦城,却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气量太小,却会对他的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句古话说的好:量小非君子。
还有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言下之意,度量太小的人,不能称为“君子”。
其实,不仅中国如此,放眼四海,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
古罗马帝国之所以强大,在于它能超越种族、超越文化,包容不同的人;而中国民间也流传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谚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要超越的标杆。
孔子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作为年轻人,我们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满足于当下取得的一点点成就,而应当不断勉励自己,再接再厉、去追求更高、更广阔、更长远的目标。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在古代,“国之重器”是秦始皇留下来的玉玺,谁拥有了它、谁就能在名义上“号令天下”;于是,历代帝王争相寻找所谓的传国玉玺。
在当代,“国之重器”不再是华而不实的玉石印章,而是一个国家创新成果的体现——它是中国空间站的奠基者“天宫号”,它是遨游7000米海底的“蛟龙号”,它是九天之上捕捉暗物质的“悟空号”……
“器”,是国家发展的象征,也是我们每一个追求、超越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