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所幸,命运之神没有抛弃任何人,黑暗里也自有光亮。泰勒、查尔斯、罗宾、主教,他们都是为塔拉点亮火把的人。
当塔拉生病时,查尔斯说服她第一次吃了布洛芬,缓解她的疼痛,课后帮她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她的学习。
当塔拉备受胃溃疡折磨时,室友罗兵将她搂在怀里,想要带她去医院,并在发现她的抵抗后建议她去见见主教。
当塔拉为与家人的撕裂而挣扎时,主教静静聆听她的诉说,想尽办法帮助她解决经济窘境,让她得以摆脱父亲的控制,从而心无旁鹜的学习。
除了外界的光亮和温暖,更重要的是塔拉与生俱来的质疑精神给了她内在的动力去追求新的人生。
即使父亲不断对她灌输他的观点,但她还是会自己去思考,在潜意识里,她没有全盘接受父亲的那一套。
所以,在遭到同学们的唾弃后,她会专门去查阅单词,发现“Holocaust”是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的大屠杀,而大屠杀决不只是一场只有几个人的伤亡。
所以,当老师讲述“兰迪·韦弗”时,她查找资料去了解历史的真相,然后恍然大悟,原来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白人至上主义,而不是父亲所说的政府要强迫他的孩子们上学。
所以,当听到老师讲到“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词时,她开始认识到可能是父亲出了问题,所以她以躁郁症为研究课题,探究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让自己更加地清晰和明白。
所以,她特别重视阅读,她说她读了很多很多超出学校要求阅读的书籍。
可是她受得教育越多,她与家人之间砌起的墙也就越高,矛盾也越多,以至于她失控的和父亲争吵起来,为她这么久以来无条件的信任,也为父亲的偏执和无知所带来的影响。
感(思):
一次次的“离开”,一次次与“外面的世界”的碰撞,一次次学到“新知识”,然后慢慢剥落掉一些,变化一些。
思想上的塔拉再也回不去了,她再也不能惟父亲的思想为尊,再也不能容忍肖恩随意践踏她的尊严。
可是在情感上呢?她真的能够从容地摒弃那个她成长了17年的世界吗?她又真的能够如释重负般的拥抱她的新生活吗?
事实上,她没办法做到,她依然承受着撕裂般的痛苦。
所以,在父亲命悬一线的一刻,她才会说自己多么期望能结束她和父亲之间的冲突。
不知为何,今天的几个章节,读起来竟是无比心累。
很多时候,我们因无知而快乐,因无知而确定,反倒是更多的理解和认知才让人生出了撕裂和痛苦。
做「痛苦的苏格拉底」或是「快乐的猪」,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就被反复讨论。
而在我的心里,最积极的乐观,它不是让自己一直待在“见山是山”的快乐里,而是它承认了一切的不好和不幸,却依然不会妨碍自己以积极的信念去努力、去改变,也不妨碍自己因微小的细节而感动。
但做到这些,真的需要太大的心力。有时候只要想一想就让人失去了迈出舒适区的勇气。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对塔拉有着格外的期待,希望她得以走过“见山不是山”的痛苦,也希望从她的成功里,汲取到哪怕是半分的希望和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