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作者: 花和少年呀 | 来源:发表于2017-08-05 11:34 被阅读162次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想必很多人都有耳闻,也想必有很多人都曾读过。三毛的作品往往都是浸透着满满的率性和浪漫同时又满含深情的,这部《撒哈拉的故事》同样也是如此。作为三毛出版的第二部作品,也是知名度极高的一部作品,毫无疑问,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首先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的即是对三毛这位女子的喜爱。《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所有作品中第一部我完整读完的(当然,这是因为其他的作品我还没买)。全篇共十七个故事,加上附录两篇和书信九篇。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三毛,虽说早先也多多少少对三毛知道些许,知道她是个极富个性的人,但确实不如认真了解过来的具体,来的感触深切。平心而论,三毛这样的女子确实是美好。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从寻找伴侣的立场上讲,三毛的丈夫荷西实在是好眼力,也实在是有福气,竟能娶到这样美好的姑娘,真是令人羡慕。同时三毛也是很有福气的,甚至可以说她是赚了的,生性洒脱到“傻大胆”,竟然还有人能暗恋她整整六年并想尽办法打动这个女子。三毛,你赚了。在本书中,三毛有时说她嫁给荷西是“下嫁”,有时又说荷西是自己的“主人”,这倒也真是三毛的真实感受,也真是够三毛的。书中多次提及荷西为了能陪陪自己的三毛,每天傍晚都从一百多公里外工作的磷矿赶回他俩在小镇阿雍的家,然后晚上又赶末班车回到磷矿。书中有一次详细记录了两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三毛不舍得荷西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他上班去,好不容易才接受荷西走出家门,又是在忍不住跑到天台上目送荷西上车。两人挥手送别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明明荷西每天都能回来,可是回来也不过就是短短几个小时。沙漠中又没什么有趣的可以排解孤苦,三毛时常一整个下午都是躺在家中的地板上盼着傍晚荷西的归来。可怜啊。三毛虽然率性,但她也有柔弱的一面,也是需要人爱护的。

      好啦,我这篇文章仅仅是读后感,也并非专门用来品析三毛和荷西的爱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真爱,是足够令人羡慕和幻想的。能有多少人的爱情是如此切实而又浪漫的呢?希望越多越好。

      读完整本书,你能感受到三毛对沙漠的热爱都快从文字中溢出来了。就像很多旅行者一样,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心之所向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不出我个人所料,沙漠嘛,能有多美好?三毛刚一下飞机,满腔的热情就被“沙漠的真面目”这盆冷水毫无体恤地泼灭了。也难怪,一个骄阳似火,黄沙漫天,物资贫乏,民风不纯,后来还有战乱风险的地方,爱着的,是浪漫的贤者;不爱的,那再正常不过了。三毛在开始意识到自己心中“从未谋面的故乡”完全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时,可以说心里感觉糟透了,可惜也万幸的是她有个倔脾气,既然来了,就不能逃,虽然连荷西也劝她离开的好,但她就是倔。何苦呢。也多亏了她这个坏毛病,她一边受苦一边追寻,我们读者呢,满满的享受——享受异域奇事,还有享受欣赏这样一位奇女子。

      说实话,但凡是看过本书的人都会被三毛对沙漠的爱与热情感染,我也不例外。但是,我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这辈子都不想去沙漠生活”的想法。沙漠居民的种种陋习我真的接受不了。不过,从其他方面想想,沙漠中虽气候恶劣、物资贫乏,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加令人对“满足”和“浪漫”有了本质上的认知和向往。在此不免想要唠叨两句老生常谈的话: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无疑是相对富足的,可是我们的幸福感确实不及沙漠中的三毛。为什么呢?明显是因为我们物质生活的充裕令我们将精力在极大程度上放在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上,如:财富,名誉,外貌等,条件的富足支持了我们的攀比行为,我们的苦恼也就在比较中无穷无尽地产生。沙漠里为什么会有幸福?能喝上新鲜的水,吃上可口的饭菜,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地洗个澡已经是相当大的享受了,如果还能有一点点精力能放在这些生活必须以外的东西上,那实在是太奢侈了。沙漠里能有朵花放在家里当装饰品,放在我们的富足世界就是能有个最新款的LV包包能背着出去。哎呀,太奢侈了。

      越是在一无所有中就越容易满足,越是在食饱衣暖中就越容易空虚。小时候觉得这种说法好像有点道理但又觉得像是胡说八道,现在想想,说得对,说的对。

    但是啊,也不能仅仅追求“箪食瓢饮”啊,毕竟我们生活的可是文明社会,单单追求那些那就糟糕了。满足,要学会满足。

      我实在不想提及沙漠里的陋习。说实在的,无意冒犯,在那样的地方那种条件下,那样的习俗是正常的。当然,那里的人也同样能带来温暖和感动。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中国贫困地区里的人也同样是“恶习和纯善的共同体”,中国人也同样是这样的“恶习与纯善的共同体”,世界各地的贫困地区、世界上的所有个体也无一例外的属于这种“恶习与纯善的共同体”。这可不是胡说八道。从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撒哈拉威人和接受过文明教育的沙伊达的差异来看,“文明教育”果然重要。再从我们的社会现状来看,“接受并遵循”文明教育更加重要。

      在网络背后当个“圣母”果然容易。

      回到故事里吧。这十七篇故事篇篇有味,日常、历险、结婚、战争,等等。三毛的文笔时而简练、时而细腻,恰到好处。故事嘛,异域风情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其实也是因为大沙漠里也真的没有多少“奇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用了五天读完了全本书(毕竟还有课要上),空闲了一个多星期,觉得“感触发酵好了”才着手开始写这篇读后感。文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那一篇有关战争的《哭泣的骆驼》,看得人心惊肉跳。殖民与反抗,温暖和残酷,希望与破灭,拥有与失去。痛心。这如果是个虚构的故事也的确是精彩的,可惜,这竟然是真实发生的事。电影情节般的真实,庄周梦蝶般的噩梦。

    结尾吧。总体来说,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不负盛名。闲来无事读读也可,好奇异域风情的读读也可,想要品味生活的读读也可,想要了解三毛的读读也可。总之怎样都可,反正读书又不是坏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mi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