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月开始要求自己每天睡前看一集TED并留下笔记,十五篇中有两篇对自己印象颇深,一篇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篇就是题目中的《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结合个人生活的理解,周末记录于此,分享给大家。
我们在面对很多事时,常常尝试标准化,比如工作流程、销售话术,接待标准等等,但是很多工作是没法标准化的,比如服务,比如交谈,如果微笑以八颗牙齿为准则,那么每个人的微笑都无法完全做到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黄金准则”,那就是定下几条核心目标准则,其他细项参考此规则行事。
交谈也是如此,作者提炼了10条交谈时黄金法则,没有太多的套路,却为一次更好的交谈提供了参考。
1.不要三心二意。
这里笔者有深刻的体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时候我们说知行合一难,并不是知行真的割裂了,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知”。很多事你听明白了,但是做还是一塌糊涂,如果回头看,其实并不是我们做的不好,而是根本没听明白而已。
这里第一条也是如此,不要三心二意,不是要求我们放下手机车钥匙,或者手里的任何东西,而是潜台词“一心一意”,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处于当下,进入那个情形之中,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身旁心飞翔。
2.不要好为人师。
这点戳的特别痛,是因为自己总犯这种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前提错了,如果把谈话的前提设为教给别人东西,那应该写博客,开课程,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一次谈话都能假设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定我们交流时都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情况也许会不一样。每一次真正的倾听,都需要把自己放一边,这意味着你需要八个人的观点放在一边,对方一旦感受到这种接纳,说话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脆弱,敏感,从而跟你敞开心扉。
3.使用开放式问题。
什么是使用开放式问题呢?与之相对的就是封闭是问题,笔者经常就会把天聊死,那就是问是非题,你问对方是否生气,是否恐惧,是否焦虑,也许对话就结束了,而你问当时感觉怎么样,你觉得如何,也许我们能获得更有意思的答案。
4.如果你不知道,就说你不知道。
在很多广播或者是电视节目中,很多人明白自己的话可能会被播放出去,所以大家对自己专业中以及言之凿凿的东西都会非常小心,如果我们有这根弦,就会逐步学会谨言慎行,强化言论是可能负责任的行为。
5.不要把自己的经历与他人经历做比较。
假如对方说自己失去了家人,就不要顺势展开自己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对方说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扰,不要去告诉他们自己多讨厌工作,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这不是在谈论你的事情。有人曾问霍金的智商是多少,霍金说我不知道,拿智商吹牛的都是屌丝。
6.尽量不要重复自己的话。
重复可以带来强调,但是会带来咄咄逼人的感觉,既无聊也无趣。如果您想说明同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尝试换着不同方式说,而不是同样的观点反复说。这一条我本人不是很赞同,不同环境可能需要及时调整。
7.少说废话。
没有人会在乎我们的废话,年份名字日期他们都不会关注,大部分交谈者关注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有什么共同爱好。
8.认真倾听。
这一条不是最后一条,但是却是最重要的一条,如果我们嘴不停,我们就学不到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听呢?是因为我们更喜欢说,说话时我们会感觉可以掌控一切,我所说的事物,我不用去倾听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就是焦点从而可以强化自己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我们大脑对于说和听的输入和输出容量也是不同的,我们听到的信息一定会比能说出的信息量大,所以其实听比说费力,但是如果不认真倾听,我们就不是在交谈。
如果不认真倾听,我们就只是在同一个地方,彼此嚷嚷着不相关的话而已,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为了理解而倾听,而是为了回应而倾听。
9.简明扼要。
好的交谈就像是恰到好处的迷你裙,足够短,能够吸引人,又足够长,足够包纳主体。
在这篇演讲的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核心,那就是我们所有的核心概念都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对他人产生兴趣,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精彩,敞开自己的思想,永远自准备着,大吃一惊而且我们从来不感到失望。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78期)
1.原始与科技,蜡烛与灯泡.

这是一个创意的产品,手法还是可以用元素错位来形容,节能灯的外表藏了一颗蜡烛的心,传统与科技的元素错位,就像是我们常常会想到很多蜡烛做成了电子芯片而实现蜡烛电子灯一样,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了常规这种产品的思路,有趣之下略带一些黑色幽默,同样的道理,传统与现代的很多设计,我们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试试。
2.被子上的娃娃脸

简笔画是最简单的画面构成形式,而笑脸就像是表情包中的傻笑或者伤不起一般流行在人们的脑海中,放上这则广告有2个原因,一是作者用杯子的互动作画带来了衣服广告作品,而是希望反向提醒大家,笑脸的创造方式不仅可以采用一维的画面,还能采用内外张合的方式,口可以是线条,也可以是嘴巴。
3.掉节操的厕所广告

这个广告语是这样写的, 92%的家伙说他们洗过手了,但是34%的人在撒谎,这则隐喻的广告,带有暗示及反馈机制,场景是门口的扶手,而触发器则是门口的黄色广告牌上的文字,当人们看到这则文字时,几乎不约而同的触发了是否洗手的脑回路,从而感受到不适,倒推自己的行动改变,有效而直接,从影响想法到带动行为的改变,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