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选文重点在前面的三篇《棋王》、《树王》、《孩子王》,以及最后一篇《魂与魄与鬼及孔子》极有趣味童真。全是围绕文革的时代背景,读起来似乎总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未到尽兴处就一下结束了,所以通篇下来总是懵懵懂懂,不知这些王在作者心中何以为王。如果只是对各自的选择痴迷,近乎癫狂的执着,我很难理解,或者说有一套与众不同却又有所价值的处事方法。难说啊!
《棋王》
王一生痴迷棋道,人称“棋痴”,本准备参加区域象棋比赛,也众望所归,可不耻于同伴为了他的名额而用珍贵象棋盘交换的行为,决定弃赛。后与众高手同时切磋,完胜,地区冠军称赞他的棋艺已经到了道的境界,请求和棋,王一生同意了。
依我看,“棋”指象棋定是无疑,可何以称王,棋中何为王呢?这个王可以指其痴迷程度已无人能及,也可以指艺已进道,无人能敌。可这种王偏偏是能者为王的王,果真如此,这故事又有何乐趣,世间如此的王还少吗?终究看来还在一个“痴”上,做到了人所不能爱,方人所不能及,我估摸着前期的故事线大致就是要以这个“痴”显这个毫无霸气的“王”。另外,这个“痴”还不是只知棋道,也应懂棋事。知不可弃棋,不讲究取舍,一心向棋而已,不为一赛之名额而污棋。
《树王》
树王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树倒下,也无能为力,自己还只能默默隐忍假装不相关,教知青门砍树的诀窍。直到砍到最大的树时,树王决定与树同死。
这里很难看出“痴”,书中也没讲他为何为树王,只知他是从部队上退下的。不过他与王一生一样,除了挚爱,别无所适,一个只爱棋,一个只爱树。我们要解释他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砍树,默默地保护树不就行了吗?可能他早已下定决定,也没了什么从前的希冀,但愿最后能与树在一起罢了。可这样的说辞,我自己还是不满意。总之,全篇就是讲这个小人物无力而怪异地保护。
《孩子王》
我被调到学校教初三,陡然发现这些初三的孩子识字水平竟然连五年级都不如。我决定放弃满是政治的课本,教孩子们识字,一个一个地识,慢慢来,教他们写作文。期间,我和一个叫王福的孩子打赌,他很爱识字,很想要《新华字典》。可惜最后我不得已被调走了。
“孩子王”不是指一心只知调皮捣蛋的孩子,是指我这个只教完一个月的语文老师。我并没有教得多好,可都是实打实地为孩子教学,知道以后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期间,我还被孩子感动了,或许也有一种成就感吧,让孩子们用文字把情感表达出来了。这个“王”似乎有点尽心而为的意思。
《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古代鬼故事的天真与烂漫,看起来有趣。
其一,这本书我没读懂。我不知故事的戛然而止是为何?难道前面已经写出了一个完整的人或王了吗?总感觉莫名其妙就没后文了。
其二,不讨论时代背景。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应该大于时代价值,不一味沉溺在某个时代,而直指人心,才是好书。
其三,似乎展现给我的都是未知的世界。阿城没有企图告诉我们对错,只是描绘了它,一幕幕你所不知的场景。
后记:
这次读笔很难写,因为我没读懂,但我逼着自己不得不写,逼着自己思考。我尝试着边写边思考边推理,尽是用些寻常的语言,不再想着如何让句子华丽或深奥,总之能懂就好,不求其他。我不知自己的见解如何,权当是自己的一次思维碰撞,不论对错。我没读懂这本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水平不够,真的没读懂;一种是这本书本就无可读,也就是意义不深,往往是我们读者想得太多太偏,平空为作者创造了不知多少内容,大概就是强说辞吧!我不愿妄自菲薄,也不想贬低他人,只是写出我读书过程中的疑惑,难说以后再看会不会恍然大悟。当然,我不会事先看看别人的评论再写读笔,那样的话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会不知不觉地落套,很难自发逃脱。写完这篇就再看看别人的见解吧,总觉得自己浅陋太多了。
2017-04-09
网友评论